田冰
(湖北省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湖北 恩施 445000)
新闻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其传播方式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开始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明显特征,单一依靠某一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广大新闻记者如何跟上时代步伐,顺势而为,将自身的传统优势化作顺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优势,这是一个话题,更是一个命题,不是几个观点方法、几篇相关专业论文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但从基础做起,注重新闻“写作延伸”,是新闻记者当下的必修课。
什么是新闻“写作延伸”?就是记者从单一的新闻稿件撰写向多媒体的各个领域、各种传播方式、不同撰文体裁等需求上伸出触角。也就是说,新闻记者除了能写新闻稿件,还要会写新闻评论、编后语、新媒体体裁、专题片解说词、文艺晚会主持词、颁奖词、广告词、各类宣传活动策划方案等等。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不是!殊不知,这恰恰是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人,被媒体边缘化、甚至淘汰,是迟早的事。
以湖北某一地市级电视台为例,全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近150名记者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只会在自己从事的日常采访工作中撰写新闻稿件,台里的其他写作需求,他们几乎都不会。有的即使硬着头皮去接受任务,其结果也是达不到基本要求。于是,各类与电视台业务有关的写作任务,常常只有几个人能完成,这种“记者人数多,能做事的少”的问题,给这家电视台事业的发展造成长期困扰。
“能做事”——指的就是能把新闻“写作延伸”的人。
新闻记者的“写作延伸”,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一课。那么,“写作延伸”如何进行?
扬长避短,是“写作延伸”应遵循的重要一点。比如,有的记者在新闻稿件写作上,无论是标题、导语、内容都拿捏得很好,说明你具备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于是,在遇到分量较重的新闻题材后,除了写好新闻稿件,还可以写上一篇透过新闻看本质的短评或编后语,并提供给编辑,这样的新闻就显得很完整,传播的效果也更佳。久而久之,你的笔力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许多,今后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再比如,有的新闻记者喜欢诗歌散文,就尝试在这方面进行写作实践,可从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说说等新媒体上入手,一是记录了生活,二则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所谓“积水成渊,积流成河”就是这个道理。长此以往,你在文艺晚会、综艺文化等诸多节目中,就能大显身手,收获成就。
当“写作延伸”已经成为新闻记者的一种习惯,就要在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我们一边坚守撰写新闻稿件时的“惜字如金、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引人入胜”宗旨,一边要依据延伸领域文稿的特征创新写法,追求文字稿件的品质高度。
例如,2018年2月,湖北省恩施州广播电视台筹办《恩施工匠》颁奖晚会,本文作者接到任务,要依据新闻稿件修改每一位获奖者的颁奖词初稿,其中一位获奖者是一名乡村根雕艺人,原颁奖词稿是这样的:
“腐根断枝随水流,一生辉煌至此休。幸遇惜才痴雕客,枯木逢春再千秋。他一生痴迷,一生执着,成就他一身精湛的技艺;他匠心独运,完备技法,化腐朽为神奇;他精雕细刻,追求极致,根雕作品千余件……,他就是武陵山土家族地区根雕技艺的杰出代表——何平。”
我在仔细阅读相关新闻稿件和这一则颁奖词初稿之后,换了一种写法:
“寻千山之木,精雕细琢;练手中绝技,匠心独运。一把刻刀,去腐留真;一颗痴心,只为根艺。根雕作品千部,件件都是唯一。执着、创造、感悟、传承,他用半生光阴,写下何氏根雕艺术的世间芳华。”
很明显,无论是文字拿捏、提炼精度,还是逻辑结构、字数控制,后者更接地气,也更有品质高度。由此,颁奖晚会举行过程中,以这则短文为代表的十篇颁奖词,成为晚会的高潮和亮点。
不学无术,学以贯通。新闻记者的“写作延伸”源于扎实的业务功底,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写作延伸”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练就了一身驾驭文字的真功夫,逐步拓宽“写作延伸”领域,你就会成为一名“多功能”记者,单位需要,社会上也需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得到不断体现,其意义显而易见。
例如,本文作者撰写的本台2019年电视公益广告《回家过年》文稿,是第一次尝试这类题材,经过构思,我决定就从家这个字上展开:
“家,是父亲扛起的山,母亲筑下的巢……家,是上学时的小书包,里面装着温馨和梦想……家,是缱绻的乡愁,甜甜的味道……家,是新年的钟声,激励儿女为明天起航。”
这则公益广告播出后,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并获得当年“湖北电视奖”一等奖。
以上所言,不足以陈述新闻记者“写作延伸”的整个内涵和方法,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跟上、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