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欢
(吉林省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 长春 130000)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我国的新闻工作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要想切实有效的推进我国新闻工作发展,就要求能新闻采编工作能在把握其工作机遇的同时,还能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应对融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新闻采编工作者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认识,确保基于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编工作要求来进行工作的优化,以更为有效的为促进新闻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阅读新闻信息时往往重点关注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对一些间隔时间较长的新闻信息缺乏关注。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新闻时效性的情况下,传统的广播新闻采编已经不能迎合市场需求[1]。由于广播新闻采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新闻采集、编辑、校对、修改,流程较为复杂,在广播媒体进行传播时大众已经通过其他新媒体获取了这一新闻信息,该新闻事件缺乏时效性。因此受新媒体冲击,当前广播新闻采编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在新时代保证广播媒体的长盛不衰,提升广播新闻采编的时效性是首要任务。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人们所面对的新闻信息纷繁复杂,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人们通常乐意于阅读对新闻解读更有深度的内容。而这对于广播新闻采编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闻市场,广播媒体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稳步前进,就要在新闻采编时注重对新闻信息内涵的挖掘,这对于本就注重新闻质量的广播新闻采编来说是一种促进广播媒体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时代在不断发展,按照传统的方式对新闻信息内涵进行挖掘,显然是不符合当前时代特点的,因此需要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根据时代发展特点深入探究新闻信息的内涵,这对于广播新闻采编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传统的广播新闻采编中,采编人员对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采集、编辑,基本上是按照自我的想法来完成新闻信息的制作,在采编过程中未能重视群众的呼声,没有将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看法融入到新闻信息编辑中,从而导致了广播采编脱离了群众,缺乏与群众的互动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其他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改变了广播新闻以受众为终点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很多新闻事件现场的群众就会第一时间进行网上直播,并通过各种载体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更为强大的舆论力量。这样一来,广播媒体的市场地位将大大下降,广播媒体的受众也会变得越来越窄。因此,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注重与大众的互动,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保证广播媒体的持续发展。
从以前的传统媒体到如今的融媒体、全媒体,时代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进步,而作为新型媒体中的主力军,掌握多方面知识与技能是他们所应该具备的。
新时代必然有新要求,任何时代、任何时间都离不开学习。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虽不需要达到“全才全能”,但最起码要做到“一专多能”。摄像、摄影、写作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是对融媒体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有时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状况,需要长途跋涉赶赴新闻现场,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融媒体新闻工作者除了有好的身体素质外,在采访过程中,能对当前事件快速反应,挖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出有时效性的新闻产品。
除了熟练掌握摄像机、电脑等原始设备,稳定器、360度全景相机、无人机等一些新型设备也相继出现在世人面前。今年两会期间,有些记者一个人便能完成采访拍摄任务,他们利用手机、相机拍照后,第一时间运用小视频等形式上传至网站,抢得先机,这说明掌握多种技能对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很重要。
很多人对于新闻的内容都是喜新厌旧的,因此在开展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从新的视角和方向上进行思考,使新闻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注意新鲜元素的融入,加入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人们当前喜欢阅读新闻的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面临较大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摄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减缓焦虑的心情。由此可见,提升新闻的趣味性十分必要。这种趣味不仅要体现在选材上,还要体现在新闻的呈现方式上,语言和表现形式都应该更加趣味、幽默、新颖,避免高、正、大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广播电视的新闻类型和其它媒体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广播电视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整的制作。
总之,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以及发布新闻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丰富,这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讲,不仅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广播电视采编工作中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要勇于打破常规,将创新元素不断融入到新闻中,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