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西安博物院,陕西 西安 71006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与日俱增。现如今诸多先进技术问世,智慧管理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数据信息增长迅速,其内容愈加丰富多样,我国也已全面处于大数据时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显著。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大数据视域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及利用展开研究十分重要,不断创新传统模式,通过多角度探讨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及利用方法。
对工作特点展开分析,大数据指的是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得到具有较大关联度的信息,基于有效的研究,分析事物间变化规律的影响,进而获得可靠结论,提供有效参考。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及发展过程十分漫长,并且该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和当时的政治、人文、经济等关系密切。大数据视域下历史文化遗产问题能够通过某个历史文化遗产展开扩展,之后延伸到其他领域,通过不同的学科对历史文化知识展开研究,将大数据平台作为重要基础,为人们全方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态、发展进程及相互因素间的关系提供便利,进而为人们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况[1]。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遗传管理工作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研究工具,保证应用效果的系统化和多样化,进而提高整体使用效果。
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逐渐上升至国家管理层面,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有助于促进历史文化异常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资源的管理,并制定专门的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及共享标准,全面审批大数据视域下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及数据共享信息,优化和完善信息、资金以及人员管理等工作,加强对下级管理系统数据资源的指导和监督。省级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则需要严格遵循全国标准,建设本省历史文化遗产大数据项目,加强对市级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的指导和审核工作,市级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则需要严格遵循上一级系统发布的指令。为了保证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还应该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为项目运行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大数据的来源主要使用基础数据,数据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实现实时更新,能够充分体现大数据的具体功能。在录入历史文化遗产数据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分级和分类,统计来源,同时落实各管理单位。要确定数据来源的具体时间,通过全面的审核才能提交至管理平台。建立筛选以及审批制度,全面审核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保证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在更新环节,应加强对数据有效性的检查力度,提高数据使用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数据管理工作,合理划分公共数据和内部数据,根据相关要求对使用权限进行设置。为了保证数据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应加强对软硬件、数据库及信息网络的维护,根据相关要求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保证大数据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应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数据维护体系,进而保证历史文化遗产智慧管理和利用的规范化,提高其整体利用价值[2]。
大数据视域下的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实现了对行政区域限制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在使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强烈的安全防范意识。不仅需要强化日常检测水平,还需要对内部数据、传输数据及交互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定期备份硬盘和系统,进行安全扫描,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对于大数据平台的节点,应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按照其功能和性质,对不同的域进行划分。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大数据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外界因素导致的不良影响,应谈个规范数据的使用、运营和共享,保证其符合大众要求,提高整体利用价值。
在使用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共享平台有助于及时、高效的查询和存储相关数据信息,覆盖面十分大,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方法,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融合生态环境、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层面因素,同时还具备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形态上丰富多样。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质内涵及形式决定在智慧管理和利用的过程中无法离开制定的社会和地域情况。在管理和利用环节,政府部门需要做到大力扶持,合理引导社会参与,有助于提高传承效果,拓宽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所以在具体使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应突破自然性和社会性传承局限,有效结合单一、封闭个体性传承及大众文化,构建丰富多样的保护格局。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数据视域,应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不断传播和弘扬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在管理过程中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注入无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