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白龙乡龙门中学,河北 保定 072150)
当前课堂教学,需要一批有转变身份、变革意识的教师来实施。从实践来看,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要适应课堂变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着课堂的效益。所以,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新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课堂要求,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方式,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去教师教学注重知识为本,发展智力的“培育精英”发展模式。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当代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突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育人的功效。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面对升学竞争,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心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新课堂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施课堂教学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成合作者。可以说,教师走下讲台,建立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要看教师的“导”。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讲解灌输,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去背记“标准答案”。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出现严重“消化不良”。“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注重结果的“灌输”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探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有思维的过程,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阅卷用一种答案,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成型”的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正如在世上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尺度,以考试选拔优秀者的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等。
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课堂上学生学习行为离不开教师教学行为的引导与要求。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协调一致,课堂就充满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