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010)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甚至有时还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学得很累,很被动。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满堂灌”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模式阅读范围小,词汇量小,信息少,没有语境,语言教学显得苍白无力,发挥不了语言张力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偏废了听与说,而语言教学必须以听、说为先导,听、说能力是语言在交际中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浪费了大量时间,却不易取得成效。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
新课标“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力求高中英语课程多样化,既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体现课程结构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和综合性的特征。因此,“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分制和证书制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制”。高中英语新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且有各自的起点和终点。这一设计增加了课程的弹性和适应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必修课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和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选修课分为两个系列开设,目的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交际和欣赏等方面,为其今后就业、升学及个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新课标改变“繁难偏旧”的传统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新课程内容除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两部分之外,又补充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个部分,扩大了语言教育的范畴。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英语教育的整体性,体现了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课程观。为适应我国人数众多的学生发展方向和个性要求,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课程内容既要反映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又要反映社会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最新要求。基础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首要满足绝大多数高中生达到高中毕业的最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和共同性。选择性,课程应提供较多可自主选择的内容,给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任务型教学活动,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课堂活动的任务化是英语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手段。有了任务,学生的思维、直觉和想象就会遵循一定的方向展开,心智活动就会少阻滞,多流畅,就会在较少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思想,造成词语、观念和联想的流畅。有了任务,语言学习就能从知识的讲解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交际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创新地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新思维,表达新概念。创新思维能力,是由多种思维能力组合而成,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据理质疑和归纳。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语言摄取与输出、意义的理解与产出而引发并表现出来。因此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不同形式的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要求“因人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演员、导演、观众和裁判等多重角色,来提出任务,监督指导,反馈纠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要不断丰富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要端正教育思想,把教授教材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是一项新课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要更新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我们的学生必将是新时期的一代创新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