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键词还原法解读文本
——《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解读

2020-12-08 03:03
魅力中国 2020年22期
关键词:红花枣树景物

(河北省平乡县第七中学,河北 平乡 054500)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中学生认识它,是从《秋夜》开始的。自从《野草》诞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解读,就像“说不尽的阿Q”一样,研究的结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用孙邵振先生的还原法来解读《秋夜》,对这篇文章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孙邵振先生提出的的还原法分析具体来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还原,先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还有一种还原的不是语义,而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人物和景物),将其原生态的、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和逻辑想象出来,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再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1]

《秋夜》一开始就写到了“后院可以看见墙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开篇点题,在第一段就介绍了枣树的数量,我们知道作品中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但是连着说了两遍不是重复啰嗦吗?语言大师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就把矛盾揭示出来了,问题提出了,就有比较好的对话的题目:为什么鲁迅在这里语义重复地说了两遍呢?不难发现,作者写的是在自己视线范围内的景物,但并没有一扫而过,却依次点出。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这句话的分析是强调枣树形象,但是用还原法来还原人物和景物,就会发现不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假设一下:如果直接就写“后院有两棵树,是枣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就会差一些,因为这是在强调一种存在的孤独感。这里,语言完成的任务不应该只是对人物和景物的描摹,更应该传递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在心理学的解释中,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注视,另一种相反是自我意识的流失,前一种是孤独,后一种是寂寞。无疑,这里表达的感情更倾向第一种,从这种心理角度出发,作者有意突出两棵枣树的独特性,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接着鲁迅便开始描写枣树周边的景物,首先是天空,天空是“夜的天空”,夜是暗夜,没有光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个压抑、窒息的环境,它还是“奇怪而高”的,奇怪本义是稀奇罕见,异于常态,罕见的是它的高度,“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罕见的还有它的颜色“非常之蓝”,蓝色作为一般形容天空的颜色,象征虚空,无穷以及神性,但这是蓝色的“夜”空,这就让人极度惊恐了。现代恐怖电影在表现恐怖感的时候,常常使用除了给人压迫感的黑色,还有阴森恐怖的蓝色。在色彩运用上,鲁迅先生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惊悚、恐怖、窒息的环境。天空上“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冷”的本义为凉、寒冷,冷则难以接近,故又引申指冷遇,对人冷淡。如“冷眼”。所以天空和星星是同属一个阵营的势力。这一点可以结合当时政治环境特点,鲁迅写作时正在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做斗争。天空还露出“自以为大有深意的微笑”,微笑是善意心理的外在表现,却“将繁霜洒在野花上”,霜是露点低于0°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个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是一种天气现象,所以本身对植物会产生冻害,所以天空一面在用善意拉近野花,另一面却在用其它的手段摧残它,这就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黑暗社会中斗争的艰巨性。

接着写小粉红花在这种环境下的表现。原来是“极细小”,现在虽然还在开着,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极细小了”,因为它的生存环境比以往更加恶劣。但是既没有抗争亦没有努力改变,只是在瑟缩地做梦,这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春的到来”是希望,“秋的到来”是丰收,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诗人用眼泪来突破小粉红花的心理防线,博取同情,缓解矛盾,愿景是美的,但在那个黑暗、残酷的环境下,这种柔性手段只是在弱化小粉红花的斗争意识,所以,实质是一种对被欺压弱者的控制手段。

这样,通过对比夜空和小粉红花,赞美了枣树的韧战精神。枣树和小粉红花一样也在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不是靠未来的梦想来支撑自己,而是坚定不移的坚持现实的战斗,而且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盅惑的眼睛。”可以说,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但是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文字中也表现出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未来怎样、前途如何也是迷茫、无知,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这正符合1924 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猜你喜欢
红花枣树景物
红花榜
四时景物皆成趣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老屋枣树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枣树的故事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