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02)
引言:在高中的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的教育科目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科目,近年来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未停止。就高考而言,全国语文卷中明确出有古代文化常识题。虽然目前全国各地的语文教材不尽相同,但高考试题中均已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力度,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加强对日常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提升自身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可起到助益作用,有利于推进我国高中优质素养型语文课堂的建设。
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的,教材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行的语文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也大幅增加。一线教师应对教材中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予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其中内容的思想性。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添砖加瓦。在研读教材阶段,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应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予以合理化安排,寻找适宜的教学契机,将课堂教学与素养培育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仅指代古代经典作品的文学知识,更倾向于古代作品的精神内涵,如在备《陈情表》这一课时,我就发现本篇课文包含了深厚的“忠孝思想”,而我国自古以来重视“仁孝”,也追求“百善孝为先”,故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合理的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其他方面的“忠孝”思想,如岳母刺字的故事等。对高中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应是举一反三的,能够由某一篇课文内在思想联系到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精神,才是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本质,进而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这一“触类旁通”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写作方面可提升学生文字的思想性,在阅读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总之,对于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要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是,由于时隔久远等因素,一部分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下学生的认知相去甚远,若想在课堂上挖出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领进门”。
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情况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紧密相关,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了解兴趣,反之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以颠覆传统课堂的古板状态。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寻找一些风景秀丽的蜀山蜀景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学生则可以一同感受文字与风景的情感共融。在合适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入,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篇目往往是饱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位,值得高中生细细解读其中的奥妙。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推波助力!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语文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国学阅读积累量,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具体说来,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对教材中经典的传统文化篇目予以拓展阅读。书中的经典篇目是精华,与之相类似的篇目还有很多,我们要以课文为核心,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他经典之作。如学习完《逍遥游》之后,教师就可布置假期的阅读作业,让学生阅读《庄子》,并记录读书感悟,促进学生对古典思想名著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之后,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孟子》,交流读书感悟,增加国学名著的阅读量。
其二,教师还应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加以引导。多数国学文化经典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要求篇篇精读,建议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精读法”和“略读法”的合理使用,会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轻松、高效。对于一些思想性较强的古典名著可采取“略读法”,即在阅读以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对该名著所阐述的观念及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获取名著的精髓;对于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古典名著可采取“精读法”,即在通读的过程中,对书中的文学知识点进行资料搜集等,使书“越读越厚”,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能收获更多的文学知识,以加深对本书的理解。
其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当我们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建议学生去听听“蒋勋说《红楼》”;学习完《〈史记〉选读》时,教师可建议学生打开“百家讲坛”,看看纪连海、李立群是怎么看待《史记》中的人物的;学习完《〈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可建议学生看看“唐之韵”、“宋之韵”,对唐宋文人的一生做一个梳理。
结束语: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早已为时代所“挑选”,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的智慧总结,在教育事业中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具有极为明显的帮助。然而一些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对于这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出认真的筛查,选取适宜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渗透与巧妙的设计,使其能够为教学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