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8 09:30王健骅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应用型计算机

王健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计算机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没能和实践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谈不上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通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课程教学理念不先进

信息时代教育思维发生转变,计算机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侧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模式也要进行调整,提高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

但实际计算机教学时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的情况,也就是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才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但此时学生可以已经遗忘部分理论知识点了,无形中造成教师工作量增加。计算机实践性较强,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重视计算机实践操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设置落后

计算机选用的教材落后,一些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如计算机知识陈旧落后等,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甚至被市场淘汰。一些学校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存在与工作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计算机教师只想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敷衍的情况,不主动创新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陈旧,毕业后走上岗位不能适应。加上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专业素质较低,计算机实践性较强,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主动学习,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与水平的提升。此外,教学时课堂氛围不浓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分析

(一)调整教学大纲设置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大纲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它能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以说教学大纲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纲领。而且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状态,短短十年间就达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大纲设置时,需要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建设等状况,在兼容先进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顺应时代,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安排上,都应进行适当改变,使整个大纲富有弹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毕业后找到一份称心工作,从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大纲设置上,还应具备一定超前性,毕竟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状态,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对该领域未来几年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和预测,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和特长进行针对性学习和提高,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准确定位课程

在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针对大学生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时,一定要定位明确,确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而且该门课程属于职业必须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当前信息发展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授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将其定位为基础性教学课程,教学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新时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技能,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清楚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利影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个人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传播、加工和应用,使学生成长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端信息化人才。

(三)整合教学资源

据计算机课程标准,确定明确的目标,将课程内容嵌入22 个项目中。项目按照“阶梯式”的思路,逐渐增加项目难度。每个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把整体性项目转化为碎片化内容。这样课程标准的要求,项目指南以及课堂教学完全融合一体,提高课程的整体连贯性。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之前学习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技术、数字电子电路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PCB 制版技术等课程知识与计算机技术课程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完成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综合设计制作。将课堂教学移到实验室(或实训室),实验室(或实训室)提供基本的测试仪器,学生上课自带笔记本电脑、焊接工具、电子元器件。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提高学习兴趣。

考试是评判和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首先,要加入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对实践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同时,为加强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该考核成绩也应占学生总成绩很大一部分比重,采取“理论+实践”双重考核;其次,注重对于过程的考核,将课程过程也纳入考核范围,并为其设置合适的比重,计入总成绩。改变传统只关注期末笔试成绩的思想,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重视起来,利用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进展进行全面掌握,进而根据需要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学校组织相应的比赛,而且学校也可将学生竞赛成绩兑换成相应学分,既吸引学生参与性,又完成了对于室内陈设设计的教学创新与实际考核,而且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技能。

(四)构建能力本文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是区别并对应于传统“学科本位”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应用型院校而言,所谓的“能力”更侧重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设计开发能力。而这些能力内容通常又和某一具体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既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容,同时也包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开展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而这些课程的开设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

而该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学校对该行业人才发展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在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学校针对相应能力要求,组织并开设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首先,需要我们从课程观念出发,在师生间,乃至课程管理部门上做出大的转变。除了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为学生安排大量的、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关于创新实践类的内容,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上岗位,走上社会,从理论转为实战,不再是一纸空谈。而这种带有强烈实践操作的专业课程,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属于精品教学内容,是我国很多高校开展的创新型课程,属于专业特色课程内容。

(五)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该队伍需要由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资深员工共同组建,同时由双方分别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综合考察,在对学校、学生和企业现状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双方员工根据校企合作机制内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针对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内容进行共同探讨,商榷和完善。此外,该师资团队还应具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性,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高校学生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校企合作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生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专业、独特、有见地的指导。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而企业员工虽然具有丰富实操经验,能准确把握、预估转业未来发展方向,但理论知识有限,双方合作在资源共用的提前下形成优势互补,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工学交替模式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根据职业形成特征,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场所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解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的场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就当前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通常会按照两年学校、一年企业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设定,符合现代学徒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在毕业前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高校持续探索与研究,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高校要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需求及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希望通过文中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应用型计算机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