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后兵
(重庆市巫山县白果小学,重庆 404700)
前言:所谓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期间产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而数学思维可以促使学生灵活思考以及分析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以,实际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培养儿童数学思维,促使儿童通过有效、科学的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对知识内涵与本质加以深入挖掘,激发儿童的学习以及探究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效率。所以,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儿童数学思维的相应策略展开探究意义重大。
常言道,兴趣是人们最好的教师,就以往数学教学的分析来看,多数儿童思维并不活跃的原因是长时间处在刻板、单调的思维环境之中,进而缺少思维兴趣。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为儿童创设极具生命活力、灵动并且有趣的学习环境,促使儿童对数学知识具有的魅力进行深切感知,激发儿童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进而突破以往教学枷锁,发展儿童思维。例如,开展“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可先把儿童平时生活当中常见的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物体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形式加以记录。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先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关图片进行展示,让儿童对核心内容进行回忆。之后,数学教师可对新图像进行整理播放,让儿童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儿童讨论期间,数学教师需一直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发散儿童思维,对儿童所提想法以及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之后,数学教师可引导儿童把现实生活当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片变为梯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教师可按照儿童转变过程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展开教学,帮助其对重难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借助上述教学方法,儿童可以在自身熟悉的环境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以及突破,同时在教师具体引导之下进行思维发散,完成相应挑战。这样可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自信,激发其探究热情,促使其学习效率有效提高[1-2]。
在小学时期,尽管儿童已经具备一定自主意识,然而逻辑协调这一能力依然比较弱。所以,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为儿童创设一些带有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从而促使儿童展开自主积极的思考,有效锻炼儿童的思考能力。例如,开展“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对问题引导方法进行运用。在课前,数学教师可对积变化的规律有关内容加以整理,同时把其和有关的习题加以规划,对小组探究的主题进行设计。课堂之上,数学教师可把儿童划分成不同小组,随机给各个小组分配相应的探究任务,如10×20、30×5 以及4×15 等。当各小组完成相应习题练习以后,数学教师可引导儿童对其中包含的变化规律进行思考,在各小组进行你探究期间,数学教师需仔细聆听,然而针对其中包含的思考内容以及探索方法不要进行过多干预。各小组讨论以后,数学教师需鼓励儿童对结果进行阐述表达,同时通过树状图这种形式对内容进行展示。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儿童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并且增强儿童的数学逻辑这一能力[3]。
数形结合是指通过图形直观呈现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把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直观化,这样有助于儿童对数学知识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同时借助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这对培养儿童数学思维十分有利。比如,开展“长方形周长”教学期间,假设数学教师运用以往教学方法一味对数学概念与公式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儿童兴趣。为此,教师可对数形结合这种方法进行运用,让儿童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期间,绘制相应图形,这样可以激发儿童数学思维,帮助其对数学概念和有关的数学公式进行理解记忆,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熟练解决,强化儿童的综合能力。
结论:综上可知,实际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但是,因为遭受很多因素影响,教师在对儿童数学思维加以培养期间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数学教师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儿童发散思维,科学设计教学问题,增强儿童的数学逻辑这一能力,同时进行数形结合,激发儿童的数学思维,促使儿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