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兰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镇头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3205)
前言: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推进。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事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所以学校需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开展校本教研,利用校本教研过程提高教师专业性水平与专业能力,其具有现实性意义。
以广义的角度来看,管理包括质的管理与量的管理两个部分。其中质的管理说的是柔性管理模式,量的管理说的是硬性规定、硬性指标[1]。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实践性、行动性能够约束行为,故需要让行动和思维成为研究核心要素。以管理角度来看,校本教研在管理工作需要表现出对质的管理重视度。
校本教研活动中质的管理包含奖励、惩罚、监督、评价、责任、分工、组织、实时、计划制定。量的管理为活动时间、活动次数、阅读量、教学故事、教学反思、文字量。
以校本教研质的管理要求考虑,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工作。首先是搭建组织,其次是创新模式,最后是优化活动[2]。
组织机构的搭建,可以用责任制度。从校长开始,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要负责不同的任务,并且必须保障自己的工作效果、工作质量能够为其他层次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学校的分管领导有必要参与到活动制定、活动汇总、活动交流。计划应当体现随机性、系统性。要充分吻合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与学校工作要求,体现学校特色[3]。而且还要同时兼顾长期与短期要求,制定打算、制定计划。每一个人都要时刻关注备课组的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找到合适的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要利用专业引领,认真本课与研究,做好骨干教师示范课与青年教师汇报课。
校本教研的创新,使用校内外配合的方法。贯彻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模式。用新课程导向,活用各种案例。依靠信息交流、实践探索、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研究效果,保障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将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作为主线,将专题作为平台,以课例当作载体,找到研究突破口。
校本培训的优化,需要选择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各种级别的培训。学校需要主动挖掘内部资源,用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方法提升内部的教育能力、组织能力。
对于学校的教研工作而言,政策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的校本教研决策开展影响着活动的方向与目标追求。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活动就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保障组织进步、组织发展。校本教研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与学校情况相匹配的准则与制度,让教研活动的开展有保障、有支持。
学校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的时候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校本教研的计划、规划以及研究阶段、研究课题。此外还要认真划分职责,包括校长、教研组长等每个人的任务与内容。校本教研中必须认真学习,包括教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在校本教研中引入机体教研制度模式,确定研究主题、时间与地点。为校本教研匹配相应的审查制度、评估制度,用合适的奖惩手段推进活动进行。
为了调动每一名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保障校本教研有序进行,就需要学校使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手段引导教师参与活动。
学校可用的校本教研激励手段包括:
第一种目标激励。也就是学校提前设定研究目标,用于规范与指导教师教研行为,让教师的研究期望、研究动机同学校的教研目标挂钩,使教师能够表现出教研主动性、教研积极性。
第二种氛围激励。学校需要创建良好教研氛围、教研环境。教师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能够深受鼓舞与感染。教师需要用正确的观点与意识参与到教研当中。校长需要表现出自己的领导人作用,以身示范,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与管理。
第三种榜样激励。也就是用典型、突出的校本教研案例、事迹作为模范,激励教师。
第四种情感激励。校本教研工作必须体现情的价值、情的作用。依靠这样的方法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参与主动性、积极性。
第五种信任激励。依靠管理者的尊重、鼓励、信任使教师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
第六种奖励激励。在强大的奖惩制度支持下调动教师教研参与积极性。在适当的奖励引导下,能够提高教研活动效果与质量。
结语: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没有校本教研显然是不可行的。校本教研最大的作用与价值就是能够了解当前的教育工作问题,提高教育精准度,让教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