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0-12-08 15:18:34魏金梅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魏金梅

(河北省保定白沟新城北校,河北 保定 074004)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苏霍姆林斯基说:“30 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著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她的教子手记中写到: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对,就是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怎样才能有幸被“魔杖”点中呢?这得让学生爱上阅读。尹建莉在教子手记中写到: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一、诱惑学生阅读

“在教育中,想要学生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尹建莉所提的非常有效的一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屡试不爽,尤其在引导学生的阅读上。记得有段时间班级里出现了《水浒传》这本书,我很高兴,这可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啊。怎样让学生主动有兴趣的读这本书呢?我不动声色,没有凭说教去教育学生好好去读。一次的语文自习课,为了奖励学生的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我要奖励大家,给同学们读故事。”说完,我就打开《水浒传》读了起来。那本书确实有意思,很多学生在电视上也看过大概的情节,我一读,几个学生立刻与书产生共鸣,兴奋的欲言又止,眼神中透露着惊喜与得意,好像在炫耀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我暗自窃喜,诱惑的第一步已经成功。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一有空,我就给学生们读故事。读完了,我就里面的情节与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有意让知道情节的学生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大概四、五次以后,我又将这个任务拜托给了其中一个很感兴趣的同学,由他帮老师读一篇。再后来,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几乎每个同学都提前去读做好准备,也有的同学急于知道下面的故事情节,便自己买了本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我呢,只在恰当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以后但凡好书,名著,我都会用这样的方法勾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读过几本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逐渐稳定,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以后的读书就成了一件简单的事。

二、阅读也应“一气呵成”

在课外阅读上,有些老师的不当之处就是要求学生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这是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的。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当然,一目十行是个比喻,指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非常熟练、自如的程度,阅读的视角宽,注意范围大,一次扫视可以从一行扩展到几行。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所以,在我的班级里,学生的读书时间相当宽裕,只要作业完成了,哪怕是课堂上,学生也是可以自由的阅读。当然那些没完成作业,一心阅读的同学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没收一本自己最爱看的书。这样学生为了拿回自己的书籍阅读,就会采取老师的建议: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我们有读书笔记的作业,我从不强求字数与内容,只是告诉学生:抄你想抄的,写你想写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是抄的还是写的只要让自己看着舒服、别人看着快乐就行。一周两篇。这样学生读书就没了障碍,可以徜徉在故事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阅读。

三、多“读”但不必多“记”

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考察他“记住了多少”。我也曾犯过此种错误。前年开始,我校开辟了校园特色──书香校园。为了使学生能够立竿见影、读有所获,教师们便各尽其能。往往学生刚读了几页书,或一个故事,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复述这个故事,或背出其中的“优美段落”,或者要学生在写作中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成绩好一些的学生尚可对付,但对于那些中下水平的学生就特别吃力。有的学生一时说不上来或写不出来,我就会流露出责怪学生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忘了的表情或语气,认为刚才的书白读了。本来学生很感兴趣的课外阅读,在我这样折腾几次以后,很多学生两眼的神气好奇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看来,我们教师这样做实际就是给学生制造绊脚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教师的两个问题,一是没真正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强。当学生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我们教师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学生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少儿阶段的阅读大多是童话和小说,学生非常喜欢读,容易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他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过种种事件,并最后一起迎来一个结局,这本书就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所以,具体的内容根本不需要孩子专门去记忆,就算他把三个月前读的一本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记了,也不能说他白读了。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我们教师应端正态度: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希望老师都能拿起这根“阅读”的魔杖,真正地将孩子们带入书的世界,真正领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