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2020-12-08 15:18:34赵佳宁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赵佳宁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数处于持续的增长之中,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尽管理论知识掌握地极为扎实,却常常因为实践能力偏弱而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从现代企业的角度来说,其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应对岗位的需求,无法让企业将其作为第一人选。当前高校的典型特征就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偏弱,很多学生和市场出现了脱轨。针对这种情况,本校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其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了艺术管理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以期促进能力提升。

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一)学科定位问题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类专业一直以来附属于其他学科门类,这是艺术管理学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之一。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不断拓展和完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一般以艺术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管理策划、组织控制的能力,让学生将艺术管理的知识运用转化成具体的实践。然而在高校的院系设置中,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不明确,造成教师课程开展思路也不明确,使得学生的学习既不扎实也不系统。

(二)课程设置问题

艺术管理与传统学科相比属于新兴专业,所以当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具体的标准。授课形式也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性公共基础课程占据了授课的大部分比例。目前,艺术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实际的组织控制和策划管理的经验几近空白。

二、合理化建议及对策

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贴近艺术类学科,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着眼于文化艺术活动领域。包括艺术创意与策划、艺术营销、艺术传播等各方面,从就业与活动的领域来说,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与通常的管理类涉及面还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大多数人才主要还是在艺术领域。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综合性大学将艺术管理专业安排进了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这样不仅淡化了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阻碍了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由此看来,只有将艺术管理专业设置在艺术学院才是明确了学科的归属,因为艺术学院具有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相应的活动也更加丰富,可以建设相应的活动平台,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将艺术管理专业开设在管理或经济学院,那么该专业必然会淹没在其他的专业学科中,即使是将艺术管理专业开设在艺术学院,如果将其简单纳入管理类专业,也会让该专业在管理类专业群孤立无援。

我们认为,在艺术管理学科的归属上一定要以艺术学为基础,坚持将艺术学作为基础与土壤来看待;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将管理学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指导,对于其在当代文艺发展中起到的左右以及相关的学术理论进行强调,这样才能将二者更好的统一和结合。只有在了解艺术学的接触上遵循艺术活动复杂的规律,再结合了解管理、经济规律,才能够更加充分地获得管理上的成功。如果只是懂得管理方面与经济活动的规律对于艺术方面的活动却一无所知的话,就会出现学科上的错位。所以只有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指导,才能让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蓬勃向上。在现阶段的艺术管理课程,高校内的公共必修课在总体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次高校内的学院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更是较为庞杂,这对于艺术管理这种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是相当不利的。由于艺术管理专业的一些学生具备艺术特长,所以一些高校开始为学生设立了钢琴、声乐等专业课。

但是经常好景不长,课程开设半学期就因为教师不够或者各种其他原因将专业课程被迫取消掉了,所以事实上很多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大学期间荒废了专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此外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也往往只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而没有比较值得借鉴的教学资源。更好的优化课程上的设置,就必须构建合理又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且学校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外聘一些艺术管理方向的专业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图书馆也可以多上新一些相关的书籍,供学生参考阅读,对这个专业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建议在现阶段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应当以一半左右的专业课程为主。可以参考一些西方比较成型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要发展,首先就是要借鉴和学习,与其他高校多进行交流和研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失,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条件等因素注重实践的课程。

总结:综上所述,经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建设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就这些问题为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也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艺术管理这个新兴专业,从而为文化产业不断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