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江西 南昌 330000)
阅读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都只与文科类的学科有关,通常大家所理解的阅读就是指看书,并不会将其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其实在数学中,对于题目与事件的理解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考察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每一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都会碰到一些描述过多的应用题,即使这道题的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却成了一道难题。所以阅读不仅仅在语文中,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数学阅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中的一些方法,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被条件过多的题目所困扰,而是能一眼读懂其中的规律和实质。
有些学生对于文科的知识较为敏感,而在数字方面会比较迟钝,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在不同的方面有了不同的体现。如果能够将数学阅读应用于课堂中,这样可以促进一些语言能力较丰富的同学理解数学问题,使他们在阅读理解中了解到数学题目的规律。而对于一些偏理的学生,平常习惯了拿着公式去解题,有时候碰到一些需要认真理解的题目,没有耐心也不愿意去抓住题目的重心,就很容易导致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却容易失分。在平常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阅读能力,能够让许多学生将文理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学生在数学语言水平的体现主要在数学交流方面,而数学学科中的交流,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收、加工和传递的一个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将书本上的专业信息转变为自己所能理解的知识,再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表达出来,并且应用于解题思维中。对于每一个学科而言,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本学科特殊的语言,所以学生不仅要自己理解,还要在应用时注意使用书本上的标准语言,通过加强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来增强数学语言水平,从而使答题更加规范。
相比起语文课本而言,数学教科书上面的公式和定理较多,许多老师会认为数学书只是一本习题册,学生只需要了解上面的习题并理解方法就好,往往忽略了书上一些值得研究的阅读部分。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数学课本每个单元后都会有一些课外的阅读知识,这些内容很值得老师带领学生去进行探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课外内容,了解在这些小知识中所蕴含的大道理,以及一些公式定理的来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每一本教育资料都是经过各方面精心编制的,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学生考试所需要理解的例题,更多的是如何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感知,往往要先从自己的生活入手,与其先长篇大论,不如先切身体会。老师在对于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创设出情景,使学生在阅读生活的同时阅读数学。比如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老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引出到生活的特殊场景中,让学生列举出这些课本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而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会大幅度提升,老师对数学的教学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不管是哪一方面的阅读,都要先从阅读材料开始。数学学科中的阅读便是要先理解数学教材,这样才能合理的构建出数学学习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直接对数学课本进行阅读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更需要老师用一些阅读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重点部分,比如一些较为经典的例题,就可以让学生放声的朗读,使例题的解题流程在学生心里留下较深的印象。许多相似的公式定理,老师也可以将它们编成口诀,引导学生阅读背诵,使他们在解题时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公式”,这样也不容易混淆。
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理解,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会主动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的,所以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替他们将问题问出来,甚至可以在课前就设置好相应的问题。往往数学课本上面的典型题目都是十分复杂且枯燥的,与其强行让学生自己看题,不如通过老师提出每一阶段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答题,从而使他们自己发现解题思路。这样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让学生有了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的阅读习惯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是特别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