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念
(火炬镇中心小学,四川 通江 636712)
实验活动是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奥妙的科学原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展开建构性学习,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优化当下的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教学,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
实验活动离不开实验器材,为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探究,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科学实验,比如一次性餐具、饮料瓶、筷子、脸盆等都是很好的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自带器材或者自行在家进行实验,把科学实验带入家庭生活,使学生把学习与生活更好的结合,更加贴近生活。
许多科学实验往往不只是简单器材所能解决,更需要对器材进行改良才能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比如在研究物体体积与水中沉浮关系中,将两个大小各一的竹筒套在一起,又需要方便拉开、合上,并且不会进水。两个竹筒拉开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使整个竹子“船”体积变大,能容纳的变多、内部增大、并且还能在不改变质量时浮出水面;反之,当两个竹筒合在一起,它的体积就会变小,能容纳的就会变少、内部缩小、往下沉。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进行,所需要的简单教具都是可以自制的,并且容易制作、方便操作,还有利于学生近距离进行直观的观察研究,便于学生理解实验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更多的是因为实验好玩,其求知探索的欲望并不够严谨。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会没有目的地摆弄实验器材,缺乏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索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针对小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指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比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小车、各种磁铁的吸引,将关注点都放在玩磁铁这方面,这不利于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并且引导其猜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实验结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思考其中磁铁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的科学道理,最后要总结出实验结论,在课堂上将其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可促使学生主动开展建构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使其主动地融入科学探究情境,进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获取科学探究情境中蕴含的科学实验知识,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常见的力”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生动情境:“班上公认的大力士和另一位力气小的同学共同表演了一个场景,就是力气小的那位同学用了一根手指按住那位大力士同学,大力士同学没法站起来。”这样的情境带着一定的奇妙之处,让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得以激发,使其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来。在这一课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力,并且针对性地探讨让物体下落的力,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谁吃谁”的复杂的“食物网”,让学生戴上草、米、蝗虫、老鼠、青蛙、蛇、鹰等生物头饰,让“吃”站在最低的台阶前面,吃掉其他生物,根据后面几步的力量,它代表三四步,用“生物”丝带和食物的关系,一个“活的”“食物网”出现在我们眼前。老师让学生们研究食物网,发现食物链是从植物到凶猛的动物。老师拉了一条缎带,其他食物链也会受到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认识到,由粮食关系组成的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不可能被破坏的。这种“直观的实验设计”远远超过教师将生物画面放在黑板上并画出箭头来分析强得多。
要上好一门小学科学实验课光靠老师指导和学生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激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代表发言,针对不同学生的发言指出其中的闪光点,并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在实验的最后,老师要总结实验的结论,指出同学们表现精彩的地方,可以让同学们写一篇实验总结,重点谈谈各自在实验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