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0-12-08 15:18:34刘芳顾军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刘芳 顾军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机电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地引导大众投身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势必要顺应时代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多做贡献。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也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创业教育工作者,有着多年的创业教育经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也不断思考着创业教育的更优路径和模式。

一、高职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内容过于知识化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仍然采取了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这就导致创业教育过于知识化。笔者通过对很多兄弟院校的调查走访得知大部分创业教育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创业步骤、创业者素质的提升、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这类知识比较固定,易于在课堂操作。但是创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本身不具备可复制性。这种过于知识化的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认可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年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教师课堂讲解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甚至无足轻重,导致课堂效果甚微。

(二)创业教育的途径单一

由于创业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全员参与的形式,所有的学生都以公共课的模式参加创业课程教育,这样就出现人数多,教学任务重的现象。为了能够在仅有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就会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大赛为辅的创业教育模式。缺乏实践以及多举措的创业锻炼,创业教育的引领和辅助作用就会出现戛然而止的现象。即使有少数学生可能会在后期的大学生活中选择孵化园创业或者自主创业,但是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值得考量。确切地讲更多学习只是完成了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缺乏系统的规范的创业培养方案,为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创业点子的萌生、创业行动的落实缺乏有力的支撑。

(三)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专业教师转方向、辅导员兼职构成。这部分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或者更深入的实战经验不足,即使参加各种创业培训,教师在相关创业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完成创业基础知识的讲解,但是对于复杂的创业环境来说,缺乏实践的结果就是课堂的弹性和深度不足,对市场的前景和未来预测不足,难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开创业之门。

二、解决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探索阶段性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要为创业者服务,学校有责任为大学生开展以创造新岗位为目的的科学的创业教育,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其创业、开创事业人生[1]。高职院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可以尝试阶段性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创业需求进行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在每一阶段都应当设计大量探索性内容,由此就不仅仅完成了课程授课任务而是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市场导向和市场需求,从而萌发了创业点子,为创业实践打下基础。

(二)设计多元化创业教育模式

课堂讲授只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方式,不能成为唯一的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鼓励多元化,积极探索模拟创业、小规模创业、团队创业、入住孵化园等方式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参加创业大赛对很多院校来说是展示创业教育成果的方式,如果能够把已经落地实践的项目展示出来更能体现创业教育的成效,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服务、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案例。

(三)倡导创业者为主导身份的师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怎样的教育都应该是以此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绝不能是现学现卖。这就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高校虽然有了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但还远远不能从数量上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2]。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院应该在师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构成方面多下功夫。师资队伍可以分成两大团队,一部分是专门承担基础知识讲解的教师,对他们可以采取送出去的方式,让教师接受更多的授课内容、授课技巧以及应变能力方面的培训。同时要求教师在创新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思维方面有所研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种子。另外一部分教师主要对已经形成创业种子的创业团队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这类教师要具备创业能力,要能够参与到创业过程中并在创业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学院更应该鼓励这一部分教师有自主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的经验。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不是一套生搬硬套的知识,是一个包含了意识、知识、毅力、各种素养的复杂过程,要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如何用更加合、更加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的点子并最终打开创业之门,这样创业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