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唱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0)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教育专著和六百多篇教育论文,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因此,系统学习并梳理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高职英语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主要观点有:“我们所要造就的人,不仅能劳动,能操纵机器,而且还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能深刻思考问题、情感细腻的劳动创造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学校既应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智慧,又应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
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这是毋庸置疑的,几乎都是学习困难户,尤其英语基础更差,毫不夸张地讲大多数学生连音标都不会,甚至在用汉语拼音标单词的发音,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较弱。在这种学情下填鸭式的教学势必会让学生厌学,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就形成了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学生们常常觉得生活、就业、工作都用不到英语,而且翻译软件很多,会不会英语无所谓,这种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的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他们从骨子厌学英语。
德育教育应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中,并贯穿各学科教育的始终,但英语教育显然只重视学科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与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重视学生创造性劳动、课外、校外教育。课上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塑师生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课上要有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懂的不讲,学生书上有的不讲,有答案的不讲。只讲学生自学不懂的,学生书上没有的,以及学生有疑难的。书上有的教师再照本宣科,那如同嚼蜡;书上没有的教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学而不会,百思不解,教师指点迷津,学生豁然开朗,这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氛围。课后教师可多布置开放性、合作性作业,如:做调查,用英语写调查报告,这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拓展中学英语、用英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教学只有调动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不仅仅是教导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因为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措施中,学生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教师应树立现代师生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语言引导他们,用行动带动他们积极学习。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主导的地位,因为“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别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蔡元培先生也曾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恶,无益也。”可见,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开展课程思政。这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叠加,也不应该形成“两层皮”,做表面文章,摆弄花架势无法实现英语与思政教育协同性的耦合。教育也不是单单培养“知识的存储器”和“移动的工具箱”,因此,要实现学生“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的转变,必须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精髓,精准滴灌,点滴渗透。比如可在英语课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树立本土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总之,英语教育应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时代在发展,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但科学的教育理论会历久弥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精髓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得教育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