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静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里老乡里老完小,河北 衡水 253800)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能力,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通过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适用于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应该基于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任务型语言教学之所以要设计“任务前阶段”和“任务后阶段”,主要目的在于:①“任务前阶段”,要求教师通过讲解、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话题、了解任务、掌握目标词汇、目标句型、目标语法点,为接下来“任务中阶段”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②“任务后阶段”,应该再一次聚焦语言形式,要求学生准确地重复练习目标语言形式,已达到掌握的水平。因此,“任务中阶段”应该以语言意义为中心,以学生交际为导向,而“任务前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的过程,虽然这两个阶段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但是所设计的练习依然要具有一定的交际性,切忌机械的语言规则灌输。老师应该采用“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三阶段教学程序,在“任务前”和“任务后”阶段强调语言形式,而在“任务中”阶段应该做到意义优先,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合理结合。
四人小组活动是比较常见的活动分组,然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太理想。许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没有按照预期那样积极发言,而是采取漠视的态度,更有甚者,用中文闲聊天或嬉戏打闹。班级人数众多,分为十多个小组,教师根本管不过来,整个班级乱作一团,毫无秩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尽管在当前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开展小组活动有困难,但不能因噎废食。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有效的构建小组,使小组活动的优点最大化。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确定小组规模。教师应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年龄、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等因素确定小组规模,通常情况下以4 到6 人为宜,亦可结合我国大班制的校情,定为7 到8 人。
第二,确定小组成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等选择适当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尽量使各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利于促进组内成员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组间同质,能够促进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确定小组成员的角色。盛群力认为,小组内需要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被指定或自愿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检查者、读题者、激励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而且小组成员应该轮流担任这些角色,实现组内团结协作,公平高效。
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固然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学生了解任务、回忆或新获完成任务所需的词汇或句型、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思路等。然而,任务型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让学生通过做任务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研究者认为,师生互动的时间应该相应减少,学生合作执行任务的时间应该占据总时间的一半以上,以18 到20 分钟为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可以无所事事,对学生不管不问。相反,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任务执行做准备时,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教室里积极走动,一方面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维持秩序,保证所有学生都在准备任务;②发现小组内出现学生参与不平衡的情况,立刻给不积极的学生分配任务,鼓励其积极参与,并要求组内其他成员多帮助、多鼓励他;③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④根据学生任务准备情况,适时地延长或缩短任务准备时间。
有些课堂虽然存在若干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往往独立存在,彼此之间没有明显联系。倘若能够设计出彼此关联的任务,任务之间衔接自然,整堂课势必更加流畅,定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而构建“任务链”就是使任务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佳方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链”其实就是“复合型”任务,它是一个由若干个由易到难的任务所组成的任务组合。在由易到难的渐变过程中体现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个任务的“连续性和递进关系”。
“任务链”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五条原则:①真实性原则;②形式—功能性原则;③任务相依原则;④在做中学原则;⑤脚手架原则。
“任务链”中的任务,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合理分配任务,让语言能力偏低的学生通过完成简单的任务获得学习信心和兴趣,让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通过完成较难的任务获得成就感和前进的动力。
任务和练习都是语言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活动。任务侧重语言意义,具有情境性和交际性。练习侧重语言形式,强调准确性和控制性。任务和练习各有所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并非要以任务替换练习,并非要把练习拒之门外。任务型语言教学认为任务和练习不是新生事物淘汰旧事物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共存共进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任务主要存在于“任务中”阶段,帮助学生“用语言做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意义功能的理解,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练习主要存在于“任务前”和“任务后”阶段,一方面为学生执行任务做好语言的知识、技能储备;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加深对目标语言知识点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对整个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的参与者。学生互评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