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珍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梁村学区,河北 邢台 054300)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发现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关系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教学环境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良好的教学环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精神。反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没劲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平和、宽松、愉悦的气氛,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的好奇心也会由此而产生,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了探索精神;良好而宽松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大胆的精神,学生敢于去想象和联想,增强他们的主观见解能力。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更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对孩子们出现的失误回答也不能指责批评,主要要看他们的精神行为,要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的创新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家庭教育,同样家庭教育需要我们家长注意学习环境的优化,家长们不能太过于严肃对待孩子们,家庭的民主气氛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学习,要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孩子们的创新行为。
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融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要坚持以创新思想为主旨。更要求我们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为前提,改变传统那种一言堂、灌输式、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要让小学语文课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学生们的快乐学习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做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操作,可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主体性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行为。比如,进行教学游戏,编辑学生喜欢的歌谣,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舒缓一下学习紧张的心理,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感,积极参与就会使学生勇于动脑思考,也会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比如,我们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将其编成儿歌,提高学生们的记忆率,用卡片的方式制作出声母、韵母和声调,可以用“开火车”,“找朋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使学生“愿学、乐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引疑激趣,诱发创新;从扶到放,引导创新;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积极评估,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