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后王桥小学,河北 黄骅 061100)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显著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很多教师在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益处之后,往往会对其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忽视了科学学科的教育目的,一味追求新、奇、美,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损害。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达到两者共赢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主动探究,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此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科的魅力。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通过它直观、形象地表现科学情境的功能,将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比如,在教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助教学工具地球仪和地图来进行理论讲解,小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解能力较差,若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小学科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像空洞的白纸,毫无意义。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与地球表面相关的多媒体视频,让陆地、海洋、山脉等地貌刻在学生心中,学生就会对这些地貌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地球表面的构造及其变化和如何产生变化的学习当中,事半功倍。
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复杂且抽象,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要理解科学学科中的知识比较困难。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的、微观和宏观上的现象或知识具体形象化,进行模拟演习。
例如,地质地貌上的发展过程十分漫长,像板块的运动、化石的形成、海洋的形成等,而有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则是瞬间完成的,像火山喷发、地质灾害泥石流等。小学生无法体验这些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科学教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自己变成一个“魔术师”,向学生完整展示所有演变过程,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另外,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课后实验,不仅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实验的准确度,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构建科学知识框架。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学生每天面对着一样的教材和不变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也较差。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除了教材以外的课外资料,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挥,而信息化网络技术可以使教学方式网络化。其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评测试题放到Web 服务器上,让学生通过浏览网络页面进行学习,自主探索,发现自身不足;其二,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查阅大量课外资料,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也能主动学习和补充,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最新讯息,网络信息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学生接收新鲜事物速度快,其对信息的掌握量也十分重要,而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将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进行收集、分析筛选以及重新整合,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所学内容有全新认知。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由上可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认知感官进行多方面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科学产生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将现有的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并互相补给,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有效掌握科学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譬如,对于如何节约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探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已有的节约用水经验,创造出新的节约用水的方法,进而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深入探讨,写出自己对节约用水的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