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路
(河北医科大学纪委,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加强政治监督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1]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着力”的具体要求,这是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政治监督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纪检监察机关是履行专责的政治机关和纪律部队,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纪委的监督本质上是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在党内监督体系中是打头的、管总的,可以说抓住了政治监督就抓住了党内监督、纪律监督的根本,就能有效提升监督质量和效果。
党的政治建设与政治监督相互依存,党的政治建设为政治监督提供内容、依据和方向,政治监督则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保证、促进和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去年党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政治监督,着力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3]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地位的提升必然要求政治监督同步加强。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文化渗透,并将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再加上近几年敏感事件节点密集,国内突发重大卫生安全事件也容易在高校传导和发酵,高校政治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部分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因此,深化政治监督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保障。
深化政治监督,必须突出重点、找准靶心。政治监督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指向,就是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认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将加强对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摆在政治监督的突出位置,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旗帜鲜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办学治校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魂”和“根”。因此,坚持和加强高校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政治监督的重要着力点。
对加强高校党的全面领导的监督应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各级党组织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二是各级领导班子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三是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四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及成员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也应成为加强政治监督的根本落脚点。
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监督应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情况;二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情况;三是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四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情况;五是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情况。
深化政治监督,厘清责任主体是前提,强化责任追究是保障。一是必须突出主体责任,主体明才能责任清,监督才能不缺位。在政治监督中,党委是主责,纪检监察机关是专责。既通过主动报告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等方式,发挥好协助同级党委的职责,又通过监督进一步撬动党组织政治监督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其他成员 “一岗双责”的落实,推动四责协同、一贯到底。二是强化追责问责。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重点查处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责任不到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既追究主体责任,又追究监督责任,以强有力的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深化政治监督既要兼顾全面,也要抓住重点,处理好盯“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的关系。要围绕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强化监督检查,防止监督出现泛化不精准、散化不聚焦的问题,察觉问题苗头及时提示提醒,发现问题线索及时处置办理。同时要管好“绝大多数”,做到监督的全覆盖、无禁区,积极协助党委开展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的日常监督,督促补齐制度短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切实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从而在全校营造起严守纪律和规矩的良好氛围。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同学校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让监督落地见效。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开展监督,确保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开展监督,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紧紧围绕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开展监督,真正让师生员工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开展政治监督应严格对标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三转”的要求,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履行好“再监督、再检查”职能。既要立足学校实际,聚焦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找准政治监督和业务监督的结合点,防止脱离业务工作抓政治监督,避免出现“外行”监督“内行”、监督流于形式的情况;又要跳出具体业务工作,紧盯主体责任落实,重点关注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不力的问题,同时避免凡事都直接冲在一线、大包大揽,防止职能部门监管责任“虚化”“空转”,切实提升监督实效。
切实把一体推进“三不”融入政治监督全过程、各环节,是提升监督实效的内在要求。坚持将政治监督同日常监督结合起来,聚焦师生员工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大督查督办、直查快办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将政治监督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以案促改,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扎紧织密不能腐的笼子;坚持将政治监督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发掘与弘扬学校自身的优秀历史传统与校园文化,开展好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深化政治监督既要认真落实谈话函询、约谈提醒、听取汇报、受理信访举报等规定动作,还应谋划开展好自选动作。一是积极探索清单式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通过实施清单化管理,细化分解任务,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政治监督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二是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实现政治监督经常化。要前移监督关口,聚焦关键人关键事,紧盯党的政治建设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用好用足“第一种形态”;同时剖析发生问题的根源,用好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建章立制。三是深入基层调研,强化政治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深入到一线查问题、到师生员工中听反映,善于从表象中发现异常。四是抓好专项整治,突出政治监督的针对性。围绕师生员工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并适时开展“回头看”,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政治监督不应是“独角戏”,而应是“大合唱”,要打好“整体战”,出好“组合拳”,积极探索构建专兼结合、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监督格局。一是探索建立学校纪委委员联系基层单位、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机制,更好地推动政治监督向纵深发展。二是强化对下级纪委开展政治监督的领导与指导,完善“两为主一报告”机制,防止下级纪委政治监督责任缺位。三是进一步加强二级单位纪检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和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四是整合各方面监督资源,定期与审计、财务、组织、人事、宣传、教务、团委等部门进行沟通联系,进一步攥指成拳、凝聚政治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