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2020-12-08 15:18:34韩春华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韩春华

(河北省霸州市东段乡小桃园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0)

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能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例谈谈我在该方面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出示一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图像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堆沙,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是多少?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尽管本节课无法一一完成这些问题的解决任务,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当然,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要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提出抽象程度高,较深刻或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果学生问得不好我们是否就该批评、责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认为只有教师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的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提问才有意义。在这一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了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让学生动手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以三角形任意一条边为底作高。由于学生画的三角形各不相同,画锐角三角形的同学高正好在三角形内,顺利地把高画好了,而画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部分同学所做的高,有的在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上或不在三角形内,这时学生则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我做这条垂线与一直角边重合,有的说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三角形的对边做不出垂线等等。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很深刻,而且提问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好的导入,虽能一时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但效果不会持续太久,所以,要想使我们的孩子们在每节课上都精力充沛,跃跃欲试,我们的课堂上也应采用“竞争机制。”

二、用竞争的乐趣激励学生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划分了小组,将竞争的机制引入课堂。每节课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奖励不同数量的小红花。得到小红花的同学洋洋得意,没得到的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直到下课还在回味自己小组得小红花的情景。而我自始至终都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计算课的教学,我首先比一比哪个小组听得最认真,接着再比哪个小组计算准确率最高,最后还要比比哪个小组书写认真,重点评比哪个组分析的错题原因最透彻。几次比下来,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从不同的程度表现自我,并且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为自己小组争得了荣誉。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尊重,为小组争光,从而树立自信,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思想、好方法,值得应用并逐步推广。

三、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随着这一单元教学的完成,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也将告一段落。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首先,在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割补、拼摆、平移、旋转等实际操作,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所研究的图像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在探索规律、推导公式的同时,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各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沟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将其他图形看作梯形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从而把学生所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法统一为梯形面积公式,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当梯形的上底由线段缩短成为一点(即b=o),则其形状变为三角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o)×h÷2,即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而当梯形的上底缩短(或延长)至与下底相等时(即a=b),其形状变为平行四边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2ah÷2,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ah.而长方形则可以看作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均为直角的特殊情况,其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b。同样正方形作为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其面积公式为:S=a×a。

这样,通过知识之间的对比与沟通,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事物变化之中存在的规律,以及数学和谐、严密的逻辑之美,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