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诸城市实验幼儿园,山东 诸城 262200)
民族民间音乐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大多数父母都会唱给幼儿听的《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就取材于东北地区辽宁南部的民歌。也就是说,民族民间音乐往往就是幼儿生活环境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因此,将民族民间音乐运用与幼儿音乐教学中,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能力的。同时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民族性也会使幼儿从天性上有一种亲近感与归属感,这对幼儿的民族观念教育具有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并且通过其蕴含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来对幼儿的民族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用于幼儿教育的民族民间音乐材料时,就需要坚持民族性的原则。
幼儿因为其天性使然,比起枯燥的教学更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的游戏化。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的时候需要遵循幼儿的天性特点,在坚持民族性之外还需要保证音乐的趣味性,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另外,民族民间音乐的选择需要与幼儿的生活向贴近,使幼儿在接触到民族民间音乐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例如在云南地区彝族中有一首经典的音乐《阿西跳月》,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与趣味性,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让幼儿跟随节奏自由地进行肢体的律动,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幼儿在自由的律动中也感受出音乐所带来的欢乐,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
对幼儿而言,户外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作为幼儿园教师,需要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有足够的机会去探寻、去发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成长。而民间音乐游戏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具有极强的趣味性。首先,教师利用头饰、服装等道具扮成老鼠,然后给每一个幼儿分发小老鼠胸卡。接着用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小老鼠们,咱们整天躲在又闷又黑的地洞里,多乏味呀,咱们一起出去玩会儿吧。”接着,教师引导幼儿集体演唱《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然后,教师询问幼儿:“这首歌真好听呀,那你们能模仿出小老鼠偷油吃的时候,那种又高兴又激动、站在台上下不来时的紧张情绪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的演唱格外地投入,情绪也非常高昂,表演更是惟妙惟肖。为了活跃氛围,教师即兴创编舞蹈动作,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舞动起来,让幼儿模仿小老鼠的神态。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感受到了快乐,正是因为民间音乐游戏的融入,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同时也活跃了幼儿的身心。在户外活动中,通过民间音乐游戏的融入,既能活跃教育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帮助幼儿从表演中获得自信与快乐,从而有利于其性格的发展。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同样可以将民间音乐游戏融入不同的区域中。例如表演区,教师既为幼儿提供道具以及服装,同时为幼儿播放一些民间音乐特色的歌曲,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在阅读区,教师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与幼儿一同参与家乡风情歌曲的手抄报设计活动,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总之,不同的区域都可以融入民间音乐游戏,从而丰富区域活动的内涵。在融入民间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现实情况,为幼儿设计极富趣味同时又有针对性的游戏。
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除了上文论述的户外活动、区域活动以外,集体活动同样可以作为民间音乐游戏的渗透选项。教师不能只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等因素,选择更符合幼儿性格、心理以及兴趣的民族音乐类型,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强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多个维度培养幼儿的性格,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优秀儿童歌曲《落雨大》,在一边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创意与想象,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旋律的理解,即兴创编舞蹈动作,让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轻歌曼舞。通过即兴创编,不但能够强化幼儿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仅如此,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融入民间音乐也能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比如利用竹竿舞、蚂拐舞、编花篮、跳皮筋、绣球舞等多种民间音乐游戏,就能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国家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是其中的核心。民间音乐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构成极为重要的影响。针对幼儿教育,教师需要注重民间音乐游戏的融入,用音乐点亮幼儿的生命、用游戏带动幼儿的发展,最终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