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
(空军军医大学文化与艺术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00)
张爱玲,1920 年9 月30 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原名张煐。原籍河北省唐山市,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1922 年迁居天津。1928 年由天津搬回上海,1930 年改名张爱玲,1939 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所创造的独特且传奇的文学作品吸引着人们去品读,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惋惜其悲剧性。张爱玲在小说中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以平常的意象颠覆传统,用她那冷静到几近残酷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扭曲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的性格特点较为矛盾,这与张爱玲童年经历存在一定联系,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其祖父是清朝末年大臣张佩纶,其祖母是李鸿章长女。但是张爱玲父母早年离异,父母离异后,张爱玲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经常打骂和拘禁张爱玲,使张爱玲对父亲充满仇恨。随后,张爱玲被母亲接到身边,母亲虽然为张爱玲提供了优渥的生活,但在心理对张爱玲较为忽略,长期无法感受到亲人的关爱,使张爱玲对家庭、亲情较为怀疑和淡漠,心理上孤独而敏感,这些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个体的幸福与快乐都是暂时的,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都被痛苦与孤独、病态甚至变态充斥着,没有尽头。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象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自身缺失等都有明确认识,且依据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深层分析了女性的弱势。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角色大都是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不但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成长中深受社会的影响,最终产生麻木的自我认知。例如,《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分“祝太太”,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但因为以往多次堕胎的经历让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妹妹曼桢后,姐姐策划让姐妹共侍一夫。最终生下一个男孩后的顾曼桢终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而后又为了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生平最恨的人身边。十八年后,世钧与曼桢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二人恍若隔世。在这一故事中,女主人公就是旧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在无助的深渊中挣扎和痛苦,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也逃离不掉这个社会。张爱玲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文字,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的麻木、如何的柔弱,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创作,向读者勾画了一幅真实而残忍的旧社会。
《半生缘》中塑造的是懦弱女类型。顾曼桢作为一名典型的柔弱女子,她性格中的懦弱因素无不影响她的悲剧命运。她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在上海定居,并为养家糊口外出作打字员,姐姐在外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姐姐辛劳的结果之一就是为家人“赚得”一套房子。她的工作与感情经历中无不体现出其软弱的个性与唯唯诺诺,在遭到世钧误会与姐夫强奸过程中,她的委屈并没有求得想要的结果。她性格中的软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半生缘》中的曼璐,则是张爱玲笔下另一种女性的代表,曼璐为了巩固与祝鸿才之间的婚姻,设毒计迫使妹妹曼桢被丈夫强暴,并要求曼桢为丈夫生子,从而保住自己有名无实的婚姻,最终造成妹妹曼桢的生活受到影响,被爱人沈世均抛弃。在曼璐这一角色之中,能够看到人性的扭曲,一方面,曼璐为了家庭和妹妹牺牲自己,做舞女来供养家人,另一方面,曼璐为了自己所谓的幸福,通过道德绑架妹妹,使其成为自己破裂婚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