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维柱
(沂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沂南 276300)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表明了社会大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和方式的影响。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妥善全面的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及基础条件。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信息时代的覆盖等都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对着一个新的环境,这就要求它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以面临严峻的挑战,深入了解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卫生事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公众利益行业,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而在卫生资源中,人才是卫生资源最为核心,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需要人才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我国虽然对于多数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疾病诸如艾滋病、结核病以及镁砂酮替代治疗等业务,也有卫生部对其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资金注入,但是其他业务在开展方面,却和地方政府专项财政拨款存在极大差距。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一旦出现有新型的流行病、变异性疾病以及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问题时,经费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同时疾控人员在自我提升以及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等方面,也缺少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利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1]。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在摸索发展阶段,因此人员管理方面无论技术还是结构方面都还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一定比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知识体系方面相对单一,难以处理具有综合性的现实问题,其中又以生物、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放射、中毒以及化学污染等发生概率逐渐提高,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这方面的需求愈加紧迫[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多种不同的人才,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录用人才以及引进等方面的标准却并不具备统一性,在没有合理体制引导下会导致整个局面都变得混乱,另一方面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员工在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也不够完善,疾控机构在内部管理方面并没有出现一个覆盖面广、完整且具有系统性的管理机制,难以做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的微观管理效果,没有凝聚力,留不住人才。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人员配备紧缺的问题存在,甚至特别地方人口已经上万,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却只有数名。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组成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后勤以及专业不对的占据比例较高,这样的结果就是面对新型疾病或者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疾控人员严重短缺,对于病情的监督和控制方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同时政府管理层应该保持对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财政拨款额度的计划,在总卫生事业的经费中,逐渐提升公共卫生事业所占据的比例。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对疾控预防中心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不仅指资金同时也是技术层次,强化政府的政策导向地位,保障疾控事业的发展是长效、可持续的[3]。
疾控中心需要做到对自身疾控人员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及优化,其中技术组成结构更应该得到重视,疾控人员在各个方面进行提升,本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都强调提高自身在社会学、医学、法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方面的储备量以及掌握程度,另外还对各个学科的人员在数量方面进行调整,以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机构的内部微观管理还有控制方面应该保持足够的重视,建立对应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并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各个方面都能够顺利展开。疾控中心对于人才的引进、挽留等方面都应该有完善的机制,让职工培训体系全面得到优化,落实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各种竞争机制[4]。
当代社会,医改基本工作卫生服务项目在不断地扩充,现有公众卫生新技术也不断地涌现,这都要求疾控工作要紧跟时代顺应潮流。在国家加大对于疾控预防工作的援助力度下,疾控中心更要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队伍管理,加大对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疾控事业职工待遇引进大批高学历,高专业素养的年轻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