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琪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飞鸟集》是泰戈尔创作的指导世人探寻智慧与真理的英文格言诗集,一共收纳了325 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作者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与新闻科技类文体相比,有很大的翻译难度,所以为了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必然会有译者的再创作,所以对译者的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诗歌翻译不仅在要意思传达上忠实原文,还要在译文中再现出原文的美感,体现原文的创作风格。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者、翻译家,1922 年,他翻译的《飞鸟集》出版发行,泰戈尔才逐渐被中国读者熟知,所以在关于《飞鸟集》的汉译本方面,郑振铎的译文是知名度和认可度都很高的。2005 年,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加入很多个人情感,由于个别用词过于大胆直白,其译文在翻译界和文学界都引起很大的争议,至2015 年,出版社将冯唐译本下架召回。很多学者在研究《飞鸟集》或翻译理论时,多用郑振铎和冯唐两人的译本作比较。本文虽然也选取了郑振铎的译本,但鉴于郑、冯二人译本对比较多,就选了一个比较新的译本,即2018 年出版的江海译本做对比,一来是因为关于江海译本的研究少,二来是这两个译本间隔时间较长,更有可比性。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译文要准确地将原文意思传达出来;“达”指的是行文通顺流畅,不应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结构,还要照顾到译文所属的语言环境;“雅”指的是译文要优美典雅,能生动形象地将原文的文采美感传达出来。能做到“信”,已经很难,所以“达”和“雅”更是不易。通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不仅指出了翻译的难题,更结合我国长期翻译活动的历史经验、对中外翻译理论成果的研究和他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体会,明确了以“信”为核心的翻译标准。简言之,“信”是前提,“达”是手段,“雅”是终极目标。
“信”是译者必须达到的首要标准。只有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思想、风格,译文才能架起两种语言。如果连最基本的原文意思都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那么就算译文读着通顺流畅,即便辞藻华丽,也失去了翻译的初衷。
例1: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郑: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了。
江:如果你因为错失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失群星。
这句话是劝世人要珍惜眼前,不要因已经失去的东西而过分伤怀,要学会放下,乐观向前看,否则现在所拥有的也要失去了。对于该句的翻译,郑、江二人的译文差别主要在“miss”这个单词上,一个译成“错过”,一个译成“错失”。“错失”的意思是原本拥有,后来错过了某个机会,才导致最后失去。中文中一般说“错失良机”,因为“机会”是本可以把握住的,而“太阳”和“群星”是宇宙中的天体,人类是无法拥有的,所以笔者认为,郑振铎的这一句译文更能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2:He who is too busy doing good finds no time to be good.
郑:急于行善的人,反而找不到时间行善。
江:过度忙于行善的人,反而找不到时间来善其身。
“too...to”结构意思是“太……以至于不能”,“busy”做形容词,有“忙碌的、嘈杂的、熙熙攘攘的、正被占用的”几种意思。郑译本中“急于”一词与原文所要表达意思有偏差,也或许是译者发挥主体能动性,在此处加以意译了。但后半句对“to be good”的理解,笔者认为还是江译本中的“善其身”翻译得更为巧妙,因为原文中只有一个主语“He”,那“be good”指的自然也是主语“人”。
“达”应该是为“信”服务的,使译文通达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原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者不应该相互矛盾。译文中不能出现硬译、死译,逻辑混乱、文理不通的现象。
例3:The stars are not afraid to appear like fireflies.
郑:群星不惧怕自己看起来像萤火虫那样。
江: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原文中“appear”明显是作动词来用,其原意有“出现、看来、似乎、显得、提及、到达”的意思,郑译本中“看起来”一词读来更通顺一点,符合中文阅读习惯。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郑、江二人对此句的表达都不完整,两人都是直译,但未能表达出“像萤火虫那样发出的光很微弱”,若是在句末加上“微弱”一词,似乎更恰当一点。
例4:The service of the fruit is precious,the service of the flower is sweet,but let my service be the service of the leaves in its shade of humble devotion.
郑: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
江:果实的贡献宝贵的,花儿的贡献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效法叶子吧,贡献谦卑的绿阴。
这句诗是对绿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与赞美。原文中的“service”有“服务、公共事业”两个常见的意思,句末的“devotion”有“奉献、忠诚、关爱”的意思。综合全句来看,前面描写的事物是“果实”和“花儿”,后面是“叶子”,用“but”这个连词很明显是要前后对比,所以取两个词所共有的意思,就是“奉献”。对于“fruit”“flower”“leaves”三个主题词的翻译,江译本统译成二字词,句式结构显得比较整齐,后半句“效法”一词显得更上档次一点;郑译本中,后半句的同音字太多,读起来有点拗口。
在翻译活动中,能将原文以通顺流畅的目的语言完整准确地译出来已经很不容易,若再能加以字斟句酌,使之读来朗朗上口,那绝对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
例5: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郑: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活着的时候,就要轰轰烈烈,怎样精彩怎样来;这样就算有一天要离开,也不枉到这世间走一遭,至少不留遗憾。两人的翻译仅一字之差,感觉却大不相同。郑译本遵循了翻译伦理中的内敛性伦理,但他过于忠实于原文,虽将“let”译了出来,却有些画蛇添足。江海的译文去掉了这个“使”字,原文意思并无缺漏,而且前后两部分整齐对称,更能体现这种小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看起来也有视觉上的美感。
例6:The poet wind is out over the sea and the forest to seek his own voice.
郑:诗人的风,正穿越海洋和森林,寻求他自己的歌声。
江:诗人的风,正飘过大海和森林,去追求他自己的歌声。
很显然,郑、江两人都将“风”拟人化,郑的“穿越”译得很传神,很形象地将风经过的地方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江的“飘过”一词稍逊于郑译文,说人“飘过”一般都是指人物形象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用在这儿虽然意思传达出来了,符合“信”和“达”,但不如郑译文“雅”。
综上所述,无论是郑振铎,还是江海,在翻译时都会有多多少少的瑕疵,这体现了复译的必要性,同时也警醒译者在翻译时要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策略,适当地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翻译结束后,还要回过头再多琢磨反思,力求精益求精。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多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翻译,有利于提高译者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对译者翻译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