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彦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优化改革,由过去的“一师多教”逐渐向“专师专教”转变,对于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代下小学生也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因此,过去本科院校对于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已不足以满足当下需求。本文将在接下来对本科院校如何科学设置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课程进行研究讨论。
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弱则与其教学水平的优劣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育要求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具备更明显的专业化倾向。但由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时间较为短暂,对于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杂糅混乱的情况,因此,增加专业课程学时,细化专业课程设置,拓展专业课程内容,是优化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课程的重要举措。
本科院校小学音乐教师的学习课程主要包含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实践学习课等,其中,专业课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在所有课程中,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的安排比例比较不合理,通识教育占据了学员过多时间并带来一定的课业压力。因此,本科院校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长。例如,就本科通识课中,毛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学生在初高中时期便有所涉及,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校方完全可以采用网上授课或录课的方式进行此类课程的学习任务布置,具体安排可以借鉴慕课等学习模式,设置任务点、学习时长要求、课后作业等,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师线上辅导等方式完善通识课程教育,为专业课程的线下学习挪出时间。其次,细化专业课程设置,例如就音乐鉴赏而言,可能只有一名老师在一门课上讲授不同音乐类型的鉴赏,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艺术能力的提升,对其未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存在影响。因此,细化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有助于构建现代高效教育体系,提升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综合效果。校方应对鉴赏种类做出明确划分,召集授课教师进行研讨,细化课程安排,如音乐鉴赏课可分为音乐剧鉴赏、古典音乐鉴赏和流行音乐品析等,然后为学生安排分类成功的鉴赏课。最后,专业课中内容设置,尤其是选修课程的安排内容短缺,可供选择范围稍显狭小,应当根据各院校的教学方向合理安排,如以国内外音乐历史发展、由古至今的音乐潮流趋势等为不同的标准进行选修课的设置,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研究教师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未来人民教师,丰富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提升教师师德品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师德是为人师表的核心素养之一。校方应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教师能力和德行的课上教育与思想灌输。
培养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看到音乐二字,更要注重教师的含义。当代小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素养,更要具备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与平和耐心的品质。所以本科院校在小学音乐教师课程设置上,应单独安排课程,培育学生未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品质。例如,就未来师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师生沟通策略技巧课”,让讲师举出师生交流的事例进行讲解,分享自身经验,或参考学者的建议,课上观摩影视作品等,通过不同方式培育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课上进行主题讨论,让同学们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探讨彼此心理诉求和个性特征,从而总结交流技巧。而有关师德品质的培育,可以安排间歇性的主题班课,收集关于教师优良品质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总结,从而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为人师长应具备的品德。
社会实践课是本科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的一大组成部分,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更是未来能否胜任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关键。当前各本科院校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课程存在些许问题,优化其课程设置应当从实践地点场所,时间设置,实践机会的选择内容及范围等方面进行实践课程的安排。
首先,从实践课程的地点安排,校方不应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场所,而是校内校外同步进行。例如,从校内的模拟实验教室让学生进行模拟上课,一名台上展示,其余台下评价并说明理由,互相寻找不足和亮点;校外以学校名义与周边市镇小学进行合作,向各个学校派遣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实战”,真正以小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学习和考查,以及带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学校所学真正内化于心,从而真正去了解未来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社会意义。其次,有关实践课的时间安排,避免太过集中或分散,可以在即将学习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期末后一个月,为学生每周安排三到四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业压力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全心投入实践,将新鲜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磨炼自我。最后,对于学生在实践课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校内校外并行双选,或校外选择一处或两处实践场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不同的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见闻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