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与马克思的相遇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认识发生问题研究*

2020-12-08 22:49
教学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黑格尔心理学马克思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作为20世纪初的苏联学者,参与了苏联形式的第一次宏大的社会主义实验。他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极大的学习热情,一改以往的唯心主义心理学传统,对保守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改革。维果茨基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兴趣广泛,具有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理论、教育学等研究背景,在这些学科知识的融合下,维果茨基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并不是实验室式的个体研究,而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学,尤其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维果茨基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研究中,二者的相遇,碰撞出了闪耀的思想火花。维果茨基在认识发生机制和心理发展活动方面提供了深入和科学的解释,不仅在心理学上,而且在哲学方面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

一、维果茨基对传统认识论的再思考——以斯宾诺莎、黑格尔为中心

维果茨基具有“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之称,在心理学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智慧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哲学、历史学、文学的原则和方法融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造了历史文化心理学(historical-cultural psychology)。心理学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这就必然绕不开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研究。维果茨基在转向心理学研究之前就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的分离是认识论面临的核心问题,从笛卡尔到休谟再到康德、黑格尔都是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研究,如何克服二者的分裂,进行有效联结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维果茨基批判地吸收了斯宾诺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试图在对古典哲学和科学史的传统进行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主客统一的一元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斯宾诺莎因素

斯宾诺莎哲学在苏联哲学的发展和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革命时期的俄国就开始了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多种讨论和不同解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特别关注斯宾诺莎哲学的唯物主义研究:“尽管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充斥着神学的观念和色彩,但不得不承认斯宾诺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49页。与普列汉诺夫还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看作一种斯宾诺莎主义,马克思主义被普列汉诺夫定义为各种斯宾诺莎主义的变种。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维果茨基很早就开始接触斯宾诺莎哲学。“维果斯基对犹太经文和斯宾诺莎哲学非常熟悉,在他的科学著作中反复表达这些思想,并将之贯穿于维果茨基的整个职业生涯。”(2)⑤ Manolis Dafermos,Rethinking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to Vygotsky,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2018,p.69,p.70,p.70.对于维果茨基来说,斯宾诺莎哲学具有奠定哲学基础的开创性意义,即人类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解释学如何可能。近代认识论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开启,二元论深入渗透到当代心理学中,心理学在机械主义与心灵主义的矛盾共存中缓慢发展,本体论的身心二元论进一步扩展到方法论、认识论和概念论中。对于维果茨基而言,心理学危机的根源在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未能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问题提供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正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缺陷的弥补,由此深深吸引了维果茨基的注意力。在《艺术心理学》中,维果茨基说:“我的思想是在斯宾诺莎的话语影响下形成的。”(3)Lev Vygotsky,Psychology of Art,Pedagogika,1987,p.10.斯宾诺莎接受了笛卡尔有关身体概念作为一个扩展的东西和精神作为一种思想的东西的区分,但与笛卡尔哲学相反,斯宾诺莎认为身体和精神不是独立的自主物质,而仅仅是作为一种单一和不可分割的物质(实体),因为身心的统一是可以被证明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反之事物的次序和联系与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也是相同的。所以观念的次序和联系在心灵里既然依照身体的感触的次序和联系,反之身体的感触的次序和联系也依照心灵里面思想和事物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4)⑥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0、13页。身心统一于“实体”之中,实体是自因,它的产生、存在都起源于自身本性,不借助于外在事物。

维果茨基说:“斯宾诺莎是首个使人类心理学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门科学并提供哲学解释的思想家,这为之后的心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5)⑤ Manolis Dafermos,Rethinking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to Vygotsky,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2018,p.69,p.70,p.70.尤其是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给予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研究很大启发。在斯宾诺莎那里,一元论的实体就是上帝(神)或自然。只有上帝和自然作为一种无限的存在是自我决定的,其他的一切都处于较低的等级。“既然神的本质排除一切不圆满性,而包含绝对圆满性,那么神的存在便没有任何怀疑的理由,并有了最高的确定性了。”(6)⑥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0、13页。人类具有精神,仅次于上帝或自然,可以达到自我决定,而人只有不被激情所驱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决定。激情是由于外在的诱惑所产生的,而不是出于本性,因此,只有当我们不被激情所控制,才是出于理性的行动。与必然性有关的自由问题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斯宾诺莎将自由概念作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决定:“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7)对斯宾诺莎来说,自由是意识所具有的必然性,而不是一种自由形式。换句话说,人的自由不是指个人的自由选择,不是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即摆脱外在限制,这种自由只能是一种消极自由。相反,自由具有本体论意义,自由与真理紧密相关,真理是自由的必要条件。真正的自由是在对事物秩序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事物的本质,使理念与事物的本质达到统一。因为“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8)[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49页。与消极自由相对,斯宾诺莎提倡实现积极的自由。

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使维果茨基意识到充足的理念与自由意志之间的重要关系,研究人类如何避免直接地掌控自己所带来的难题,而是通过开发一套复杂的心理工具来间接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直接被人的纯粹意志所控制,而是通过使用工具和符号来间接调节着人的活动,其中,人的思考能力提供了自我控制和实现自由的可能。维果茨基通过对儿童心理进行实验,证明人类自由不是出于动机的自由,而是通过心理工具的调节,通过对必然性的认知而获得的。维果茨基列举了如下的心理工具:“计算和计数、科学技术、代数符号、艺术作品、写作、方案、图表、地图、蓝图和各种常规符号。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孩子们首先学会了掌握自己的行为。行为不是以天生的形而上学力量——笛卡尔的意志——所驱动,而是通过与外在世界的互动而形成。”(9)Jan Derry,Vygotsky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Wiley Blackwell,2013,p.91.斯宾诺莎用原初性视角提供了一种摆脱当代心理学陷入二元论困境的可能。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克服了客观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促成了对意识的起源、确定性解释的基础。维果茨基从心理学角度重新思考斯宾诺莎的哲学,为心理学的解释提供哲学上的论证。维果茨基说:“至此,哲学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第一次可以通过心理学实验解决基本的纯粹哲学问题,并凭经验证明意志自由的来源……并且注意到,从心理学角度对自由和控制的理解与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对此的解释具有一致性。”(10)Vygotsky,“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In R.W.Reiber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4, 1-252),Plenum Press,1997,p.219.

(二)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中介理论”,寻求二元论的克服

黑格尔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认识论所面临的难题,即从笛卡尔开始一直到休谟,其间的哲学主题都是围绕着人的认识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克服二元论难题所展开的。尽管之后的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对此问题都进行了“另辟蹊径”式的探索,但最终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主客统一问题。黑格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自己的哲学研究的。

在传统认识论陷于主客观的旧有思维模式而无法自拔时,康德通过认识论的前提批判好似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个缺口。康德转换问题视角,提出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对以往的认知理念进行了翻转,即从人的认知要符合客体变为客体要适应人的认知。在康德看来,认知的前提条件是范畴已经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在对我们的表象进行任何分析之前,这些表象必须先已被给予了,并且任何概念按内容来说都不可能由分析产生。”(11)[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页。康德以此通过建构认知范畴、先天综合知识来克服以往经验论和唯理论所面临的问题,即认识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概念推理而获得,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在先天形式的作用下用知性来统筹后天的经验内容,才会形成认识。但认识只能发生在现象界,本体界是物自体,物自体不可知。黑格尔批评康德把认识仅限定在知性的范畴,认识一旦进入理性领域,知性的认识能力就无法把握本体界。“因为我们一切知性概念的客观运用的条件仅仅是对象借以被给予我们的那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并且如果我们抽掉这种方式,则那些知性概念就完全不具有与某个客体的任何关系了。”(12)[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1页。如果用知性去把握理性,就会产生认识错误。黑格尔不同于康德,他认为康德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本质上仍然囿于传统认识论的窠臼:“康德对这些范畴的考察有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是完全的和从其自身的目的去考察它们,而只是为了考察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13)这样,非但没有对主客对立的矛盾加以解决,而且走向了彻底的二元论。黑格尔看到,康德在知性与理性、现象界与本体界间设定了绝对的界限,以静止的眼光来寻求抽象的同一,其中缺少否定的发展环节,因此无法将二者统一起来。“那自认为已经摆脱了有限认识的、超出了分析的形而上学者们与旧理性主义者同一性的知性,仍然唐突地以抽象的自我联系的,同样是抽象同一性的直接性作为真理的原则和标准。”(14)⑤⑥ [德]黑格尔:《小逻辑》(一),黄昀、常培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57、249、31、249页。为克服抽象同一,将知性与理性实现有机连接,黑格尔设置了中介活动。中介在黑格尔那里是一种运动的实践,康德哲学没有中介,所以只能停留于知性阶段,而无法上升到理性领域。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进行着问题域的转换,即对以往的认识论问题,即我们如何拥有知识以及在什么基础上进行认识,在黑格尔这里将其转化为本体论问题。黑格尔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拒斥了以往主观和客观的认识框架,正如斯宾诺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一个整体,黑格尔也把世界看作整体,即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不管现象界还是本体界都处于意识中,用意识的辩证法来统一主客对立。黑格尔将事物纳入思想发展的实际进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运动则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维果茨基深受黑格尔辩证法影响,他着迷于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心理学的分析之中。中介活动构成了辩证法的本质,列宁高度评价了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中介环节:“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15)《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5页。中介是实现发展的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否定性,它克服事物的有限性和外在限制,使事物由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由抽象性上升为普遍性。中介也被翻译为“间接性”:“间接是指将某物当作一个起点并进展到第二个事物。”⑤黑格尔所说的中介不是外在的中介,而是意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有的运动属性,“唯一能够被认作是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任何他物为中介的,不受他物所限制的;或者另外可表达为,它是以其自身为中介的,在其中中介性与直接性是自我联系的统一。”⑥正是在中介活动下,事物克服抽象的同一,实现具体的同一,不断达到真理。中介的这种性质构成了辩证法的本质内容,不管是在逻辑学中还是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将“中介活动”一以贯之,构成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为了避免直接的同一所带来的抽象性,黑格尔之后,很多哲学家都为自己的理论打上了“中介”的光晕,但不是所有的“中介”都是有效的,只有构成自身发展的环节才是真正的中介。“中介不是别的,只是运动着的自身同一,换句话说,它是自身反映,自为存在着的自我的环节,纯粹的否定性,或就其纯粹的抽象而言,它是单纯的形成过程。”(1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4页。维果茨基看到了这一点,在真正意义上发展了黑格尔的中介理论:“黑格尔在其最具有普遍意义基础上使用了中介概念,并将其看作是思想的典型特质。人类的思想是强大的,这种强大包含着中介活动,它使得物体根据它们的性质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活动中竭尽全力,同时不会干扰这个发展过程,而是完成各自的任务。马克思把这种活动工具定义为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原料无论是由于化学的物质变换还是由于机械的变化,它在变成产品时取得了比它原有的使用价值更高的使用价值。”(17)Vygotsky,“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In R.W.Reiber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4, 1-252),Plenum Press,1997,pp.61-62.维果茨基将黑格尔的中介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相结合,思考人类如何通过劳动这种中介活动将外在事物内化为意识的生成和自身力量的增长。

维果茨基将黑格尔的“中介活动”运用到“符号调节”上,以此来探索心理活动发展的内在机制,但维果茨基的调节理念与黑格尔的中介概念不同。黑格尔认为,发展是一种由潜在变为实际的展开过程,这样的运动过程从开始的每一步骤和过程都已提前设定,只是向结果的自然过渡,但实质并没有真正的发展。这是一种封闭的体系,而不是发展的和有机的体系,它否定了所有的可能性。维果茨基认为,社会发展是独特但又相互关联的历史的存在,历史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分析方法是维果茨基理论的出发点。“历史地研究某些东西意味着在变化的过程中研究它,这是辩证方法的基本要求。包含给定事物的所有阶段的研究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所蕴含的变化和发展——根本上意味着发现它的本质。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本质。因此,运动着的历史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辅助方面,而是它的基础。”(18)Vygotsky,Psychology of Art,Pedagogika,1987,pp.64-65.维果茨基通过对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来探索历史的运动发展规律。黑格尔认为,人是自我创造和自我异化的集合体,自我创造和自我异化所形成的张力体现在主奴辩证法之中,主奴关系以劳动为中介发生着内在转化:劳动分工的原始形式预先假定监督职能和劳动活动的划分,起初明确的分工活动,在进一步的系统发展中,主人和奴隶的角色被集成在一个人身上,即奴隶同时既是做出决定的人也是实施决定的人。“正如主人表明他的本质正是他自己所愿意做的反面,所以,同样,奴隶在他自身完成的过程中也过渡到他直接的地位的反面。他成为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自身到真实的独立性。”(1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46页。同样,当奴隶的决策和执行被整合到内心时,他的心理过程也经历了从“外部”形式转变成“内部”形式。维果茨基进一步认为,技术工具的使用为社会化的劳动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劳动的出现,心理功能的发展基于一个新的质的原则,促使猿向人转变。正如恩格斯所表明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最基本特征。

维果茨基对黑格尔哲学的吸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解释了在黑格尔哲学中相互关联的三种主要因素:“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7页。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看作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与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对立统一,可以被视为克服主客二元论的一种尝试,即思想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二分构成了心理学方法论危机的认识论根源。黑格尔试图通过中介的辩证法来克服主客对立,但黑格尔只是在意识层面,而不是在现实社会中加以克服。在现实世界中人仍然受到奴役分工的困扰,如果不废除异化劳动,仅仅在认识论层面上是无法真正摆脱主客二元论的。

二、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思考意识和活动的统一性

维果茨基批判地吸收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接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试图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重构心理学理论。根据鲁利亚(21)鲁利亚,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学生,是维果茨基所创办的“心理学习研究小组”和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他同维果茨基一道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成立了“维列鲁学派”,二人合作完成了《行为历史的研究:猿、原始人、儿童》一书。在维果茨基去世以后,由鲁利亚主持继续研究并完成维果茨基生前未完成的工作,并对宣传和扩大维果茨基的思想影响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的回忆:“维果茨基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那里,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在塑造我们的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Luria(Eds.),The Autobiography of Alexander Luria,A Dialogue with the Making of Mind(pp.17-188),Psychology Press,p.43.维果茨基大量吸取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论的影响下,维果茨基找到了建立一般心理学和认知理论框架的灵感和方向。

(一)借鉴《资本论》,创建“单位分析法”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它不仅是马克思集毕生精力解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宏篇巨著,而且其中包含着很多的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绕过的著作。维果茨基作为一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对《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可以说“维果茨基是心理学家中第一个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资本论》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方法对心理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23)Manolis Dafermos,Rethinking Cultural-Historical Theory—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to Vygotsky,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p.261.

维果茨基更多的是从方法论的视角考察《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在心理学上的应用,由此出发,维果茨基创造了单位分析法(Unit analysis),又叫细胞分析法。“细胞”是研究复杂心理过程的重要概念,通过对整体事物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整个组织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的目的。维果茨基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商品”这个“细胞”来对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2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8页。正是通过这种细胞分析法,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结构和它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2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8页。马克思运用抽象法,从商品形式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行分析,从这种包含着所有文明要素的最小单位出发,以此来探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维果茨基受此启发,也试图寻找心理学上的“细胞”:“它能够解码心理学上的意义细胞,消除机械主义反应,是解决所有心理学问题的关键”。(26)Vygotsky,“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the Crisis of Psychology”, In R.Rieber,&J.Wolloc(Eds),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Vol.3,pp.233-344),Plenum Press,1997,p.320.

维果茨基说:“整个《资本论》的写作就是按照这种方法。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价值形式——并且表明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马克思通过这个细胞来研究整个社会秩序的结构和所有的经济形式。”(27)Vygotsky,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Volume 3,Problems of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Psychology, R.W.Rieber and J.Wollock, trans.,Plenum,1997,p.320.遵循同样的原则,维果茨基研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形式的精神,从而确定构成人类精神的基本细胞,这个基本细胞就是词义(word meaning),它包含了意识发展过程中所有综合:“词义是词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它像属于思维范畴一样属于语言范畴。没有词义的词是空洞的声音,不再成为人类言语的一部分。由于词义既是思维又是言语,我们在其中发现了我们正在寻找的言语思维单位。”(28)③④⑤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163、143、137页。至此,维果茨基找到了研究心理学的最小单位。“词义”成为研究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的阿基米德点,以此来撬动人的意识结构的整体研究。

“词义”是语言和思维的融合。对维果茨基而言,话语揭示了人类意识的整个状态:“意识在语言中的体现就如同太阳折射在水滴中。语言是意识的缩影,关于二者的关系,就像活细胞与有机体、原子与宇宙的关系。”(29)Vygotsky,“Konkretnaja Psikhologija Cheloveka [Concrete Human Psychology]”, In Psikhologiya Razvitiya Cheloveka (pp.1020-1038), Eksm, 2005, p.285.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是研究词义的核心,维果茨基将语言区分为外在言语和内在言语,外在言语是将思想转化为语言,这个过程是思想的物质化和客观化;内在言语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将言语蒸发、升华为思想,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言语并没有消失,内在言语仍然是语言。“内在言语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30)③④⑤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163、143、137页。内在言语为语言内化成思想提供了前提。此外,思想的运动与语言的展开并不是一致的,语言和思想是一个统一体但具有各自的运动过程。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外部言语是思维向言语的转化,是思维的具体化和客观表现。而对于内部言语,该过程被颠倒过来:言语转化成内在思维。结果,它们的结构必然有所不同。”(31)③④⑤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163、143、137页。它们通过复杂的过渡和转换连结在一起,语言要经历很多的过程和联结最终转化为思想,二者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言语结构并不单纯地反映思维结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言语不能像穿上一件现成的外套那样套在思维外面。”(32)③④⑤ [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163、143、137页。

语言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动力,语言的私人化是促进意识发生质变的关键点,正是语言的私人化随之产生了其他的思维功能,记忆、认知、意志掌控、感情和其他的心理功能的逐渐内化都开始于私人言语。当儿童的私人言语发展了并开始将它作为工具去认知、客观地理解社会关系和周围的主观经验时,一个完全新的基于言语交流、逻辑推理和意志情绪的心理系统就产生了。

(二)概念分析法:“两条道路”的逻辑

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涉及到人的意识、精神等一系列的抽象对象及其关系,如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抽象对象进行研究一样。因此维果茨基说:“心理学也需要自己的《资本论》——需要属于它自己的阶级、基础、价值等概念——在这里表达、叙述和研究心理学自身的对象。”(33)Vygotsky,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the Crisis of Psychology”, In R.Rieber,&J.Wolloc(Eds),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Vol.3,pp.233-344),Plenum Press,1997,p.330.同样是对抽象对象的分析,维果茨基借鉴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两条道路”的逻辑,对认识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对象的认识离不开概念,但概念不只是一个图像或者对象的呈现,而是与其他概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建立,最终透过这些概念及其关系对对象的本质和内容进行揭示。黑格尔把“概念”定义为:“这个抽象的普遍的媒介,亦即我们可以叫做事物一般或叫做纯粹本质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被表明为众多成分之单纯的集合体这里和现在”。(3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85页。维果茨基强调,“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激活了思想。思想与概念之间不是一次永久给予的原始关系,而是产生于发展过程之中,并且它自身也在发展。”(35)R.W.Reiber and A.S.Carton eds.,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ume 1, Problems of General Psychology,N.Minick trans.,Plenum Press,1987,p.285.所以,认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由事物的特性、条件等在历史的内在联系发展中形成的。“真正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客观事物形象。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它的所有联系和关系,只有当这种多样性在一个词中合成时,在通过多种决定的整体图像中,才能形成一个概念。根据辩证逻辑的内容,概念不仅包括一般,还包括个性和特殊性。”(36)③ R.W.Reiber ed.,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ume 5, Child Psychology,Plenum Press, 1998,p.53,p.54.概念使对象更加清晰化,使对象在复杂的连接和关系体系中展开其现实性。对于维果茨基而言,概念并不直接对应于对象,而是通过将对象放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进行思考,该系统包含着诸多的中介和相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两条道路”的逻辑:“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7)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45-46、46页。“概念”化的认识模式则是从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的实现。

与抽象理性的认识模式不同,维果茨基将概念嵌入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概念’就不会产生于抽象的机械性,相反它是对对象长期和深刻了解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概念中,总是获得一种丰富并深化该概念的内容。”(38)③ R.W.Reiber ed.,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ume 5, Child Psychology,Plenum Press, 1998,p.53,p.54.概念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现实世界,它在其中起着构成认知条件的作用。然而,与一些建构主义者对条件的理解不同,这些条件不是任意的而是与概念起作用的形式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具体解释了这一原则,他将“劳动抽象”理解为“社会形式”:“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另一方面,劳动一般这个抽象,不仅仅是各种劳动组成的一个具体总体的精神结果。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39)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45-46、46页。马克思批判了不考虑范畴的起源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呈现而进行抽象的应用,并指出范畴出现的历史方式:“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40)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45-46、46页。概念分析法与“两条道路”的逻辑是一致的,是对事物进行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的综合。面对抽象的心理学,维果茨基将概念的分析方法运用于认知活动的研究中,探索认识的发展基础和内在规律,从而避免对意识的抽象研究,达到对其本质的真正理解。

(三)以“语言”为中介,创建工具—符号理论

维果茨基的“细胞研究法”和“概念分析法”,都是他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这些方法论的基础上,维果茨基试图寻求一种中介来打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维果茨基看来,二元论内在蕴含了反映论,认为语言、意识、感知都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反映论是一种简化主义,没有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进行内在的分析,是一种认识论断裂。维果茨基试图破除二元论的界限,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心理学一元论。为了克服传统认识论中的二元论,有必要把语言和意识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的问题进行考察。维果茨基认为意识和行动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对象,意识是在人的劳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有产生自身的客观基础。意识又与语言直接相关,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机械主义,它使社会关系得以可能并超越了符号的机械主义形式,解码符号并形成交流,构成了思想、情感、感知和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在维果茨基那里,如果没有语言,人的意识也将不可能。在维果茨基看来,语言和社会交往是克服主客二分难题的一个途径。

身心二元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意识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个问题,维果茨基通过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思考,得出自由可以通过工具的中介活动来获得,而不是作为一种纯粹意志的活动,人类通过使用符号来掌握自己,行动的自由发展在功能上直接取决于符号的使用。在维果茨基看来,人的实践劳动是意识发展的关键条件,尤其强调工具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将马克思的工具调节理论运用于心理学上,创造了“心理工具”,即“符号”(sign)理论:符号机制是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的中介,连接了内部意识和外部现实,语言是思考和认知的工具。维果茨基将马克思的工具论概括为外在工具,这种外在工具通过人的劳动直接作用于外在世界,进而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相对于外在工具(技术工具),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工具(符号)在心理操作下不会直接引起对象的变化,符号是一种内在活动方式,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才能产生影响。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工具的中介作用:“劳动是合乎目的的活动,因而,从物质方面来看已经事先确定: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是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原料无论是由于化学的物质变换还是由于机械的变化,它在变成产品时取得了比它原有的使用价值更高的使用价值。”(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0页。物质工具用来调节自然过程,而心理工具通过中介活动来控制思想过程。维果茨基认为与动物相比,人具有高级心理功能。“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中介过程,而符号则是用来掌握并指导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基本工具。中介的符号被结合进高级心理机能的结构中去,作为整个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事实上是一个核心部分。”(42)[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3页。儿童一出生具有比较低级的心理功能,只有经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才能由低级心理功能发展为高级心理功能,语言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主要和关键的符号系统。

在工具—符号的作用下,语言如何转化为个人的精神活动,这就涉及到内化(internalization),内化是语言转化为人的意识的关键环节。维果茨基把语言内化看作是重组人类心理功能关系的基础。内化的一般形式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c speech),这种语言通常表现为儿童没有对象性的自己言说,也叫作私人言语(private speech)。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向内的发展活动,它以一种整合缩减的方式使语言趋向于纯粹的意义思想。儿童以认知为目的不断地言说,用语言来进行社会化交流,在这种方式作用下,语言和思想辩证发展,不断地创造新的认知形式和内容,使丰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最终转化为自我关系。尽管私人言语是一种没有对象性的言说,但它仍然遵循现实的原则,即根源于儿童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维果茨基认为,这种言语方式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儿童在现实世界中付诸实际的活动,服务于精神发展,使儿童有意识的思考,并有助于战胜困难。在维果茨基看来,人的高级心理机制,如语言、思维、情感等功能都是在社会化劳动的作用下产生,进而这些功能在思维的具体作用机制下才会转化为个体的精神活动。维果茨基将此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般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43)Vygotsky,“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In R.W.Reiber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4, 1-252),Plenum Press,1997,p.106.自我中心言语出现于社会言语之后,自我中心言语的出现标志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为转化为自我的实践活动打开了所有的可能性。维果茨基以工具—符号为基础建立了高级心理功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探索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实现自由的途径。

结 语

与维果茨基同时期的心理学家还有皮亚杰,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心理学家,两位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在思想观点上也存在一些交叉。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使得二者思想又存在着明显差异:皮亚杰以自由主义为取向,主要研究认知的自然发生过程,在哲学传统上他接受了康德的知识建构方法;维果茨基则以社会主义为取向,考察社会、文化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作用,在方法论上,他更接近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路径,对意识的发生问题进行历史考察,用于重建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两人研究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之后的理论方法、研究路线的不同。维果茨基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并善于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维果茨基在如何掌握历史方法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马克思、列宁的方法论运用于具体的学科——心理学的研究中。”(44)Carl Ratner,Daniele Nunes Henrique Silva,Vygotsky and Marx:Toward a Marx Psychology,Routledge, 2017,p.3.维果茨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门哲学,他深刻洞察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以此出发,借鉴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创建了工具—符号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实践学说。

尽管维果茨基生命短暂,但他在学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在心理学学科中开辟了新的视角,而且在广泛的跨学科领域——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在维果茨基去世20年之后,他的理论著作和思想开始陆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和扩展。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维果茨基思想研究在西方国家达到高潮,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维果茨基的“第二次生命”,“第二生命”与他短暂而戏剧性的“第一人生”同样精彩。

猜你喜欢
黑格尔心理学马克思
马克思像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爆笑心理学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