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创新教学研究

2020-12-08 21:30:25赵湘怡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赵湘怡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教育部门对舞蹈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形式多样,对表演者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动作美感要求较为严苛,而且蕴含文化情感的不同,使得舞蹈表现力、感染力更加多元化。为此,文化传承背景下,舞蹈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情感文化的挖掘,立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制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复杂的情感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于学生,促进其情感认知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舞蹈素养,从而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民间舞蹈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帮助学生掌握舞蹈文化内涵

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时不仅要将舞蹈动作传授于学生,还要注重文化、情感的合理渗透,从而实现舞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从民间舞蹈形式、结构、内涵综合来看,其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而且不同时期、不同时代文化所反映的舞蹈动作也呈现多元化,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间舞蹈的重要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审美能力,使其在日后发展中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环境的艺术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加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

教师将民族舞蹈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知,并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解读,进一步体会其蕴藏的情感文化,提高舞蹈表演技巧和表现力的同时,促进自身舞蹈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并在舞蹈练习中获得更多的思绪。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民间文化,并以图片、影像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其日后深度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实现舞蹈教学与文化的统一

在实际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对舞蹈动作的学习,还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吸收,并将其合理内化、有效拓展,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今“美育教育”的核心内涵,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想提高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民间舞蹈内涵作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多种视角合理渗透舞蹈文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舞蹈蕴含的文化魅力,实现舞蹈教学与文化统一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民间舞蹈素养。

二、现阶段舞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挖掘力度不足

从目前舞蹈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过于注重舞蹈动作传授,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情感。枯燥单一的课堂氛围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不仅如此,由于舞蹈本身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对舞蹈动作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地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动作展示。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他们,只是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加之主观意识的缺失,也无法很好地感受舞蹈的情感、韵律。学生文化感知力下降,教师教学工作得不到反馈,久而久之,其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会下降。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舞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现阶段学生情感认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民间舞蹈教学则是挖掘每个学生的擅长之处,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促进其舞蹈能力、艺术素养的双向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直输式”教学模式,将舞蹈动作、创作背景等知识灌输给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之自身情感认知、舞蹈能力的限制,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文化传承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路径探究

(一)以情感为基石,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舞蹈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情感升华、凝聚舞蹈魅力的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既要将情感作为教育内容,还要依托情感的优势,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其人格,为日后深入学习铺路。

以“藏族舞蹈”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藏族的美丽风景及民风民情,如:皑皑的白雪,恢宏的唐古拉山脉,雄伟的布达拉宫,多元色彩的藏族服饰。这些独特的民族特色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介绍,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藏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例如:《堆偕》《谐》与《卓》,并将其创作背景以及“颤”“开”“顺”“右”和“舞袖”等词语蕴含文化情感、动作技巧以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示于学生,加深其对藏族的礼仪、文化的印象的同时,促进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以服装为导向,增强学生课堂体验

服饰作为舞蹈的一种重要元素,往往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舞蹈的种类及民间文化,在舞蹈教学中引入服装分析,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的氛围,而且多元化的服装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推波助澜的教学成效。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借助服装文化,增强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感受文化的魅力。

以“藏族服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不同形式的藏族服饰,并引导学生从面料、色彩搭配、细节处理等方面进行赏析。在此过程中,根据服装色彩、轮廓形式的不同,教师还可以选择多种风格的舞蹈视频,帮助学生分析长袖、大襟、长裙等在舞蹈中的作用,凸显藏族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加直观的民族文化感染力,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舞蹈的精髓,教师还可以准备不同风格的服装,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使其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以及韵律节奏,重新审视服装在民间舞蹈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热情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藏族民族的文化韵味。

(三)以文化为线索,提高学生舞蹈素养

舞蹈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时首先要认知舞蹈背后蕴含的文化情感,并以学生发展需求为落脚点,探寻二者的有效切入点,制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理性、感性思维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民族文化合理拓展,改变传统“直输式”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教学韵味,使学生通过欣赏多元风格的民族舞蹈,能够对其蕴含的舞蹈文化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并在日后进行舞蹈动作深入练习中进一步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有效提升自身的舞蹈表现能力。

以藏族舞蹈中“莲花印”为例,藏族本身作为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藏族舞蹈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而“莲花印”作为常用的一种舞蹈手势,在整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莲花印”是指舞者双手大拇指、小拇指、掌根相合,呈现即将绽放盛开的莲花瓣,然后根据旋律、动作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使欣赏者产生一种优美的想象,其灵活多样的融合形式,不仅充分展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自身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而且也反映舞者内心情感与舞蹈艺术的融糅,进一步诠释了匀称的美学文化思想。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舞蹈,并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舞者的手部动作变化以及其他肢体如何相互协调的,增进对民族舞蹈文化理解,以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四)以动作为展现,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民间舞蹈教学的本质在于动作的展现,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立足舞蹈动作,结合现阶段学生情感认知,制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情感,进而为自身舞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以“蒙古舞”为例,从舞蹈形式来看,蒙古族舞蹈对于肢体力量的要求较为严格,其热情奔放,节奏、旋律上也十分欢快,肢体动作的相互配合使得舞者气场稳重,动作稳健有力,但粗犷动作中却蕴含着细腻之情,而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舞蹈作品,让学生感受在草原上策马奔腾,豪迈之情。随后,教师可以从基本的抖肩、振臂、提腕动作出发,根据音乐节奏对学生动作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指导。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蒙古族的相关习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编排与加工,使其亲身感受民间舞蹈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其舞蹈能力、情感认知的双向发展,为其日后身心发展增添一份保障。

四、结语

由此可见,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渗透,不仅加速了课程体系的优化,而且多种形式的文化情感拉近了学生与舞蹈之间的距离。文化传承背景下,舞蹈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立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度解读,探寻其与教学的切入点,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改善传统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化“灌”为“导”,促使其掌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自身舞蹈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