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梅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选题背景。中国自2000年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35%,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老年人的人口结构将不断老化,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独居老人数量为783.51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独居老人数量为1443.97人,增长率高达84.3%。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城乡独居老人的关爱,要求“支持城乡社区定期上门寻访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帮助年人解决实际困难”。
研究目的及意义。高龄独居老人作为一种社会弱势群体且这一群体在未来还会不断扩大,关注老年人,探寻其现实生存状态,进而有针对性为现实生活中高龄独居老人面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困境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的现实生存质量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相关概念界定。高龄独居老人:不同的研究对于高龄和独居有不同的定义:按国际标准划分,通常将80周岁以上的人称之为高龄老人,但部分研究老人体质或健康状况的文献将其定义为70岁以上;独居老人又有“单独居”和“双独居”两种概念之争,本文将高龄独居老人定义为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独自居住的老年人。
生存状态:生存状态,原本单纯指生物学上的概念,随着内涵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具有了更多新的内容,可以包含个人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中所处的不同物质、精神状态。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就是指高龄独居老人在现在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中,提现出的物质和精神状态,主要指的是高龄独居老人这个群体生存状态,不单指其中某个个体的生存状态。
经济供养:高龄独居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子女供养、退休金。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经济上都依赖于子女,但是子女也不见得能定期给老人汇钱。至于退休金的收入,退休金的领取以工作年限和职位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领取的额度一般分为三档:1500以内,1500~2500,2500以上;且农村老人基本没有退休金这一项收入。所以老人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但因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存在问题,医药和治疗费用成为经济支出的主要部分,生活常常出现困难。
社会保障:《“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现阶段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涉老法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城乡、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人才队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身心健康与自理能力。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受到自身身体状况影响比较大,能自理的老人不需要别人照料,可以独自生活,半自理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对于他人的依赖性较大。因而能够自理的老人拥有更大的社会活动范围,他们的幸福感较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讲要更加强烈。
经济状况。高龄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活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其与子女的相处关系是否融洽,更决定了其是否能公园通过经济手段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高龄独居老人受其年龄以及身体机能的影响,更显得孤立无援,在经历长期的孤之后,最缺少的就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一通电话、一次社区到访、一次夕阳红活动都有可能将陷入危机情绪的老年人拉出来。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不同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生活观念与价值观。许多高龄老人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但他们既不希望拖累子女与子女同住,也不愿意入住养老院。儿女尽孝是人伦天道,老人们也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比较强烈,但是单纯依靠子女照护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日常照护能力都无法满足需求。老人们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和尝试新型养老方式。
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加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优化社区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高龄独居老人探护制度。定期对高龄独居老人入户探访,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服务志愿队的方式,一对一联结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保持长期稳定联系,掌握老人身体与心理情况。
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关注和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高龄独居老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及其容易陷入困境,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联合专业社工提供对口的、专业的服务,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帮助其安享晚年。专业社工更能全面评估老人的需求,从综合的角度看待问题,从案主自身、家庭、朋辈关系、社区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供帮助,保证老人的。政府政策倾斜加大老年人养老资源供给,促进老年福利发展
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全面覆盖养老政策,统筹兼顾。在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台高龄独居老人护理补贴、特别照料假期等家庭照顾支持政策,强化家庭在独居老人照顾过程中的能力与作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出现,子女数量与父母养老的关系产生新的变化,目前已经有学者关注,但是这部分父母大多还没有退出劳动领域,或者处于低龄老龄化状态,养老问题不十分突出,未来这样的家庭如果进入深度老年期,其代际的微观研究以什么样的范式和技术方法开展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