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高校学生工作,也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和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两个方面。传统的学生工作主要表现为学生工作部(处)和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直接地、面对面地开展工作,容易存在工作面窄且效率低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形成了新的信息环境系统,主要表现为由传统单向链条式传播转变为多向发散状传播。当网络技术嵌入高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时,给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带来了新的变化。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客体是在校学生,学生是辅导员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在没有具有普及性和公开性的特点的网络出现之前,传统的学生工作一般来说是对实名学生群体开展工作。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学生的身份识别信息可能被隐藏,从而造成学生工作的匿名化,辅导员需要从网络信息来感知并研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虽然网络走进高校学生工作已经多年,但与工作的深度结合也是近些年才兴起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各配套机制的成熟,网络学生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亮点,这一方面方便了网上办公,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学生的参与,进一步增强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声音得以被听到,学生的问题得以被解决,从“线上”汇总融合,再从“线上”走回“线下”,形成了学生工作新环境。
当前高校学生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且学生工作的内容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其根本宗旨还是为学生服务。当学生工作走到需要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时候,便呈现出纵深化特点。辅导员通过网络与学生走到一起,倾听到他们的声音,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突破,那么学生工作势必会变得复杂繁琐,要回应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要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使学生工作发挥更好地作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融合,创新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这一创新同样适用于高校学生工作,形成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变化,为学生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网络能提高交流效率,并拓展工作空间,使得互动性、便捷性、多元性的开放模式逐渐被高校师生所接受,也缩短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了学生表达想法的新平台。利用网络给学生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新的途径,为学生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
首先,网络为学生工作带来了互动新途径。互联网能够有效地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连接,通过网络平台将信息进行实时传播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得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再做被动的听众,能够增强学生工作亲和力。同时,学生也更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网络为学生工作提供了便捷新渠道。从传统的学生工作走向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工作,最大的机遇就是运用好互联网这一方便迅捷的工具。一方面,网络能够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减少传播时间;另一方面,网络为学生工作打造了一些新载体,如微信、QQ、微博等终端,既丰富又多元,更具多样性与快捷性。
最后,网络为学生工作打造了信息汇总新平台。将网络运用至学生工作当中,那么就会使学生工作处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环境当中,就像是拆掉了围墙,将网络中的信息平铺出来,从而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丰富的信息。辅导员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学生热点问题的内容与素材,及时跟进,便可提高工作成效。
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上,互联网的存在与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传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不同的思潮、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跟传统的学生工作相比,网络学生工作更易受到以下挑战:
1.网络虚拟性使辅导员与学生的当面交流减少。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多的是“键对键”的虚拟环境,有些大学生在网上也许会表现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对待这样的学生虽然线上的工作能得以进行,但是如果在生活上不愿说话、不敢说话依旧会导致学生的心里障碍。如果过度依赖网上工作而缺乏线下交流,必然会使学生工作不够全面。
2.辅导员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传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总体上权威性较强,地位较高,面对学生时还是作为老师的这一身份。而当网络学生工作的拓展,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活生生的老师,而是电脑手机屏幕,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给学生工作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3.校园网络舆情的控制难度加大。当前大学生长期处于互联网环境中,容易陷入“泛自由主义”状态,社会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较为淡薄,进而引发高校危机事件,是指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或涉及大学生利益的,主要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的,对学校的声誉、秩序或部分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境。[1]网络学生工作较难管理与控制,且各个职能部门界限模糊,如果一旦出现学生之间传播舆论,其速度之快、渗透之广会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对控制高校校园舆情的工作极为不利。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了网络,老师和学生才能参与到网络生活中,从而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校情,校园网络化建设也有着发展差异,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面对新兴的网络工作模式也存在着困境,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会更容易肆意妄为,给学生工作提出更多的难题。面临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对工作方式来进行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可以作为新常态的新动力,“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2]通过将互联网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对学生管理与学生服务进一步升级与优化。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完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将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数据都能及时、统一地更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做到管理的平台化与组织的扁平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建立学生工作“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提升学生工作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和引导者,辅导员的从网能力高低是能否开展好网络学生工作的前提。针对当前可能存在的辅导员从网能力不够高的现状,应着力采取措施加快对网络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网络沟通能力以及互联网技术使用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树立互联网工作思维,在认识到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同时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网络管理工作。其次,应加强对辅导员网络工作能力的培训,不光要会在网络平台里工作,更要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网络人才管理队伍。此外,基于网络时代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的冲击,还要使辅导员掌握网络话语权,在满足学生知情权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权威性。
正确有效地开展网络学生工作,离不开高校制定的健全的保障机制。第一,要建立问题回应机制,要坚持网上问询、网下发力,进一步完善网上舆情发现、研判、处置、回应机制,使学生的利益关切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要建立常态化、固定化回复与处理机制,将公开处理问题制度化。第二,要树立沟通疏导机制,网络学生工作不能简单地采取“关、删、停、堵”的把关方式,应及时掌握舆论动态,科学地加以研判与疏导,消解学生不满情绪,减少现实对抗。第三,要建立工作考核和学生监督机制,把学生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网上学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形成“服务学生,学生评价,老师负责”的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