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调研后的思考

2020-12-08 19:48:58陆媛春邱宗江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海县文明生态

陆媛春 邱宗江

中共东海县委党校,江苏 东海 2223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并写入党章,这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作为县域,东海县是苏北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是有着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2015 年,东海县在全市率先获批建设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16 年,全县19 个乡镇(街道)全部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2017 年,东海县获评国家级卫生县城;2018 年,东海县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始终是东海县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东海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一、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生态东海”是“生态中国”的一部分,近年来,东海县在国家和全省绿色、园林、绿化、绿色能源、卫生、生态等城市创建活动中,取得了许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荣誉,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生态价值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任政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之中。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东海县充分利用濒临风景秀丽的西双湖风景区的得天独厚优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持续抓好西双湖生态修复和生态整治,彰显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滨湖城市特色,让城市融入自然,让自然拥抱城市。同时,将全县划分为若干生态功能区,根据功能区布局产业。坚持用生态文明思维和价值理念,对西双湖湿地公园、李埝林场森林公园、温泉度假区等生态功能区进行重新生态定位及重点保护,在项目选择、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保护和修复优先、可持续发展优先、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自觉避免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短期利益的短视思维和行为,使东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将内涵丰富的文化传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东海县地处江苏北部,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海河文化的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为东海县积淀了丰厚的生态文明底蕴,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大贤庄古文化遗址,据考证为旧石器遗址,表明早在5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档案史料记载,汉代的东海郡经济文化就颇为发达。距今两千余年的曲阳汉代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土地孕育了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当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版画家彦涵等一大批艺术家。东海历史传说久远,有鲧禹父子治水故事、东海孝妇改编的《窦娥冤》,这些都为东海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东海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晶雕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在充分继承和充分挖掘这些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加工,使传统融入现代,并注入鲜活的生态文明元素,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三)将绿色创建平台作为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明传播载体。东海县充分利用和搭建绿色创建平台,传播颇具东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结合地球日、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乡土教材中融入生态文明宣传和建设成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相关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1991 年至2019 年,共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中国·东海国际水晶节;2008年至2019年共举办六届中国·东海花博会大型文化节日活动,培育和传播了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017 年5 月首届东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暨温泉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节,充分利用东海县本土优秀文化资源项目,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播了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宣传载体,能有效地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展示和宣传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二、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东海县地处苏北,相对于苏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甚至处在全省平均水平线之下。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长远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普遍存在,传统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如列为东海县环保重点整治项目的酸洗沙小作坊,整治前很多作坊主根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污水随意排放,极大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易受人情社会风气影响等因素叠加,发动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等活动很难有效开展,致使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较低。

(二)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体制机制和资金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业,需要顶层设计,建立一整套有法可依的体制机制,更需要资金的可持续保障。作为县域,东海县“生态立县”战略刚刚起步,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县级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导致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生态保护团体、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展放缓。

(三)村级生态文明保护宣传、普及工作缺乏有效的载体

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抓手,东海县现有346 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虽然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明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加之广大农民旧的生活习惯和传统的思想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需要持久稳定的管理和宣传普及工作。大部分村庄缺乏宣传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固定的宣传设施等有效载体,即使有如广播站、文化墙、文化活动场所宣传设施,没有专业的宣传人员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绿色学校创建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落实中,也很难达到一定的宣传普及效果。

三、东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作为县域,东海县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初见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思想认识还十分粗浅,理解还不够深刻,特别是促进观念意识的转变,做得还远远不够,同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东海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夯实生态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打造四大版块:一是以西双湖风景区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产业板块。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城市”的模式,致力景区生态文明的打造和文化要素的聚集。二是以科教创业园区为载体的水晶文化产业板块。重点推进占地1000 亩、总投资10 亿元的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致力招引国内外水晶产业开发、设计、加工、包装等相关企业入驻。三是以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的温泉文化产业板块。立足温泉特色水资源开发和特色沐浴文化塑造,强力推进旅游产业链延伸,推动温泉旅游休闲产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四是以桃林蔬菜文化产业基地为龙头的蔬菜文化产业板块。进一步彰显桃林蔬菜文化博览园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全面提升蔬菜的文化品位,实现蔬菜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和旅游功能的拓展。

(二)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培育计划,推进生态文明向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利用东海县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瞄准动漫、移动互联新媒体等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型的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价值。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设立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项目所涉及的土地、税收、投融资等领域,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二是完善发展平台。加快建设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教园区动漫产业园、版画原创基地等产业平台。三是提升研发能力。依托国家级珠宝玉石质量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与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专业创业平台,积极实施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三)制定生态文明健康发展计划,培育正向舆论环境。东海县在制定生态文明健康发展计划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正向的舆论宣传环境。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践行生态优先理念,尽量避免发展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在制定社会治理领域政策时,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内相关联的问题,把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工作尽量纳入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之中;在制定思想舆论宣传领域政策制定时,同时考虑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普及政策,培育正向生态文明建设舆论环境;在制定新闻媒体领域政策时,积极促使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化产品都能积极宣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舆情环境。

(四)构建全民生态意识宣教网络,促进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明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宣传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广覆盖的网络体系。一是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是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单位,课程设置中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普及的内容。二是构建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政府应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充分调动传统和现代媒体资源,诸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文艺作品、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媒介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建立起公共宣传网络体系。三是倡导生态消费宣教体系。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合理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提倡使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的环保产品等。

(五)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氛围。生态文明基础设施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当然,有些设施是属于公益性质的,但有些设施可以用市场机制来运行,使其产业化。这样,可以使这些设施建设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传播生态文明发挥更广阔、更深入、更持久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各种理念、原则、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才能营造出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抓示范、抓典型、抓机制”,在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城镇、绿色乡村创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开展绿色宾馆、绿色商厦、绿色医院、绿色工厂等创建工作,使绿色创建活动内容丰富,质量提高,效果显著。

四、结语

从“以自然为中心”到“以人类为中心”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人类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功在当待,利在千秋,传承与重建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需要当代社会所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工程,针对基础薄弱、资源独特优势的县域,要树立生态环保优先理念,践行生态文明保护措施,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宣传教育、平台搭建、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业带动等多角度、多领域全民参与,生态文明传承与重建前景光明。

猜你喜欢
东海县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东海县应急处置突击队 出击疫情防控“疫”线
平安如意
宝藏(2019年4期)2019-04-18 08:18:32
对不文明说“不”
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保护
2015年东海县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