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丹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意识,妇女长期处于社会活动的劣势地位,无法获取和男性相同的健康资源、教育资源和政治权利。妇女贫困是一种特殊的贫困问题。西方学术界首次提出了“贫困女性化”的概念,并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与贫困”正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被纳入了中国重大关切领域。大会结束后,国内学者基于“妇女与贫困”主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女性主义、妇女与发展、公共政策、社会性别、人口发展、民族发展、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等,都是研究“妇女与贫困”问题的重要角度。为了明确妇女贫困的基本含义,明确妇女贫困的指标和内涵,划分妇女贫困的判定范围,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最终确定了妇女贫困的指标、内涵、测量标准、操作化定义,并在现状、原因、影响、反贫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国内学者高小贤、吴慧芳、饶静、张雪梅等人研究了农村妇女、留守妇女、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问题,并取得了中国“妇女贫困”研究评述和展望等研究成果。
特殊性、复杂性、动态发展性,是妇女贫困问题的突出特点。妇女贫困相比一般贫困,更加多元化,复杂度更高。目前,国内外学术领域尚未对妇女贫困做出准确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妇女贫困问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物质及人文贫困视角、其他综合性视角,是国内外学术界界定妇女贫困的主流视角。
从物质匮乏的角度来说,妇女贫困包含妇女收入贫困、妇女资产贫困、妇女社会保障贫困。联合国妇女与发展组织提出,妇女获得土地、信贷、资本、收入的难度高于男性,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妇女群体陷入贫困。李小云提出,中国农村妇女的主要工作是家务和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数较少,收入水平低,安全系数低。中国农村妇女在土地、住宅、交通设施、工具等物质资产的占有率低于男性,在资源权属、资源分配、资源购买、资源决策等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收入贫困、社会保障贫困等物质贫困,是城市妇女和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主要贫困问题。
从人文贫困的角度来说,妇女贫困包括妇女文化贫困、妇女权利贫困、妇女社会资本贫困和妇女社会网络支持贫困。国内学者金梅对女性文化贫困的定义是,女性文化贫困是相对于男性群体真实存在的贫困问题。导致女性文化贫困的原因是妇女群体相比男性群体,知识水平落后、科技修养落后、思想道德素质落后、价值观念落后、主体性落后、心理素质落后、思维方式落后、行为趋势落后。多种因素长期落后于男性群体,最终导致妇女群体陷入文化贫困。传统夫居婚姻模式严重损害了女性的社会网络资源,妇女群体获得社会资本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难度高于男性群体。精神贫困是已婚女性和已婚老年女性的突出问题,包括信息来源贫困、闲暇时间贫困、活动范围贫困和宗教信仰贫困。
其他视角包括健康、时间和婚姻视角。身体状况差、疾病多发、卫生需求没有保障,是农村妇女健康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社会性别不平等,女性患艾滋病的概率高于男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婚女性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很多已婚女性长期受到社会性别分工影响和家庭责任影响,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闲暇时间匮乏,最终陷入时间贫困。婚姻意识、生育意识、生育行为、婚姻家庭地位,都是导致女性出现婚姻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叶普万提出制度、资源、环境、生理,都是导致妇女贫困的关键因素。妇女由于个人最基本物质生活无法满足,产生物质贫困,物质贫困最终导致人文贫困。井晶对城市贫困女性的定义是,城市女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无法获得足够的必要资源,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个人生活长期处于社会常规生活标准之下。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妇女贫困的定义集中于单一方面或单一角度。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国家贫困测量标准,分性别统计和性别差异标准有待完善,国内学者对妇女贫困的定义稍显片面,缺乏整体思考。基于物质视角的妇女贫困定义缺乏性别意识指标,没有考虑妇女贫困的特殊性。基于人文视角的妇女贫困定义滥用了性别意识,夸大性别意识,忽略了妇女所在的客观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
国内关于妇女贫困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单一角度研究贫困妇女,没有明确划分妇女贫困的类型。内容、形式、研究地域、研究对象,是国内学术界常用的划分妇女贫困的标准。
1.研究区域
从研究区域的角度来说,妇女贫困可以分为城市妇女贫困和农村妇女贫困。由于国家统计资料对农村贫困状况缺乏分性别统计,农村贫困妇女一般代表生活于贫困家庭的妇女、收入低的妇女、老年妇女和贫困女童。由于我国的地域性和多元性,少数民族贫困妇女成为我国妇女反贫困的关键群体。城市妇女贫困群体的贫困层次较多,通常包括下岗失业女性、非正规就业女性、流动女性、失地女农民、女性户主的单亲家庭。
2.研究群体
从研究群体的角度来说,妇女贫困的研究类型可以分为一般贫困类型和特殊贫困类型。一般贫困类型包括城乡低收入妇女、贫困妇女、单亲母亲、老年妇女、已婚妇女。特殊贫困类型包括灾害致贫妇女、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感染妇女、艾滋病影响妇女。通过梳理研究文献,张雪梅发现,贫困妇女的主要来源共八种,包括下岗失业人群、低收入人群、流动人群、失地人群、单亲家庭、艾滋病感染者、老龄化人群、新型贫困人群。由于国内社会正在转型,离婚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移民妇女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
多重特殊性是妇女贫困的突出特征。从贫困主体的角度来说,易受损害性、脱贫困难性,是妇女贫困的主要特点;从贫困特点的角度来说,演化性、传递性、分散性、多样性、脆弱性、隐蔽性,是妇女贫困的主要特点。
1.易受损害性和脱贫困难性
贫困是长期困扰妇女、短期影响男性的突出问题。“贫困女性化”的本质是贫困妇女和贫困妇女的子女很难脱离贫困,而不是妇女群体出现贫困问题的概率更高。国内学者提出,妇女长期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弱势地位。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妇女群体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结构、婚姻家庭、文化素质,都是制约妇女群体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机制和发展计划影响,妇女群体的利益长期受到忽视,直接导致妇女群体陷入贫困后很难脱离贫困。
2.演化性和传递性
妇女物质贫困和妇女人文贫困是两种密不可分的贫困问题,二者可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物质贫困可以导致妇女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可以导致妇女物质贫困。由于经济贫困,农村妇女很难参与政治决策,决策权逐渐被边缘化,从而出现精神文化贫困。失业是影响城市妇女的关键因素。很多城市妇女失业后,陷入精神颓废的状态,甚至出现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等严重问题。妇女贫困的传递性是,妇女贫困可能对妇女的子女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国家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完善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保障,提高儿童教育水平。
3.分散性和多样性
妇女贫困是贫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贫困人口的小集中、大分散原则。妇女贫困的分散性、多样性和社会性别因素产生交叉影响,增强了妇女贫困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每个民族的聚集地不同。分散的民族聚集地导致贫困人群呈现分散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妇女贫困的分散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地域、年龄、身份、归属等多个方面。
4.多重交叉脆弱性
多重交叉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贫困妇女的地域、年龄、身份、归属等属性交叉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妇女包含了民族、妇女、贫困等多种属性。老年贫困妇女包含了收入、健康、精神等多种属性。突发性疾病、自然灾害,是显著增强贫困妇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5.隐蔽性
隐蔽性是贫困妇女对外界隐瞒贫困问题,社会忽视妇女贫困问题。对外界隐瞒贫困问题的妇女群体是老年妇女和艾滋病感染者妇女。这些妇女群体担心受到社会歧视,被传统观念排挤,不得不选择隐瞒贫困事实。社会忽视妇女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低,权利贫困呈现隐蔽性,社会极易忽视农村妇女的贫困问题。
由于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国内外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妇女贫困问题,并取得了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妇女贫困界定、妇女贫困类型、妇女贫困特征、反贫困研究等多个方面,关于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从研究目标的角度来说,国内外研究妇女贫困问题的角度是妇女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贫困女性化”揭露了贫困问题逐渐趋于女性化的现实情况。女性群体的特殊性和社会性别文化交叉作用,导致女性贫困问题呈现隐蔽性特点。“涓滴效应”是国内学术界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原则。由于“涓滴效应”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贫困问题会将妇女群体纳入贫困研究范围,但未将妇女贫困作为单独的议题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妇女贫困问题,国内学术领域可以针对妇女贫困类型、妇女贫困特征等开展专门研究。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说,关于妇女主体研究和妇女参与反贫困过程的研究内容匮乏。很多学者着重强调了妇女群体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妇女生活的客观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妇女群体生活于现实环境中,研究妇女贫困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妇女主体和客观环境,单独研究妇女主体有失偏颇。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忽视了社会性别意识;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夸大了社会性别意识,将妇女群体剥离了客观环境。未来对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必须基于妇女主体,关注妇女、贫困和客观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知妇女贫困问题,尊重妇女贫困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