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 昆明 650034)
为更好地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题出版工作对各家出版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地处一隅的地方出版社来说,囿于作者队伍和编辑力量相对薄弱,打造优秀主题出版物并获得市场较高认可更是亟待突破的难点。
关于主题出版,有人认为出版物都是有主题的,既然如此为何要称之为主题出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主题出版工作内涵的误解。任何概念都有其特指性。正如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出版业结合对国际出版业发展实际的考察,提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三大板块,大家都比较认可。但三大板块就是一个严格、科学的划分吗?以大众出版为例,难道大众出版就没有专业内涵吗?其实,各类出版都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性,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大众性。现在,大众出版已经可以在主题出版的要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出版人不能囿于出版板块划分的局限来理解主题出版,而要从出版行业的全局来做好主题出版。主题出版虽以政治和社会科学类出版为主,可其中也包含了文学、少儿、艺术,甚至科技等方面的出版。如果从事教育出版的出版机构只想着经营教育市场;从事少儿出版的只考虑出版童书,对主题出版不关注,不做开拓,自然是难有作为的。专业出版社倘若要在主题出版上有所突破,一定要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发设计选题,这是出版工作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处在新时代的重要节点,对于出版业来说,积极推进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既是任务,也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出版图书同质化是当前图书现象的主要问题,主题出版同样如此。中宣部发布主题出版选题重点以后,往往出现多家社的出版物围绕同一主题出版,甚至出现了很多名字相同的选题策划。
主题出版过程中,很多出版社为了完成任务,出版物的主题往往看着高大上,但是阔论高谈,有些甚至直接引用中宣部公布的选题重点,泛泛罗列、重视说教、缺乏新意、结构老套,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一些解读国家重大政策的主题出版物,往往陷入形而上的理论之中,而没有联系老百姓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
每年中宣部公布主题出版的选题重点和主要任务后,一些出版社迅速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有一些出版社,不太重视主题出版,过分依赖国家主题出版的专项资金,如果拿到专项资金就出版,没有拿到专项资金就放弃。还有一些出版社迫于国家相关部门的压力,缺乏市场意识,往往在策划前没有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仓促之间推出一些主题出版物,无法获得读者的认可。
主题出版物在策划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市场、关注社会、关注读者的需求,在满足主题出版选题方向的同时,突出自身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独特性。在策划的时候,既要从宏观方面把握,又要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小选题做起”,从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入手,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在策划的时候,明确主题出版内容以后,还需要创新表现形式,解读国家重大理论、重大政策的时候,要贴近老百姓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读者。将深奥的理论和政策,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让更多读者接受。涉及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主题出版,除了讲故事以外,还可以用小说、诗歌等文学载体表现出来,甚至还可以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让主题出版不断与时俱进,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
随着主题出版的发展,各个出版社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主题出版只有在内容方面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扩大影响力,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献礼十九大主题出版时,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法制中国》、《大国外交》、《辉煌中国》、《强军》以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专题片图书,从各个方面展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该系列图书出版的同时,还出版了同名电视专题片视频,读者通过扫描图书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内容。
主题出版是为弘扬主旋律,反应国家重大理论研究、重大事件以及重大活动,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因此,主题出版策划的时候,必须熟悉和了解国家政策方针,这是主题出版策划的前提和基础。主题出版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在出版的时候,策划人必须了解国内外政策形势、熟悉国家当前以及未来工作重心,以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在中宣部公布主题方向前,策划人要做好预测,提前预备选题素材。出版社需要密切关注中宣部的新闻动态,从而及时申报各类主题出版项目,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并快速出版相关图书,抢占图书市场的先机。
主题出版与中国文化和出版“走出去”具有统一性和促进性,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可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学习借鉴国际传媒企业尤其是好莱坞的传播技巧。据统计,好莱坞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国外,为实现国际传播,积极实行本土化战略,包括演员本土化、导演本土化、剧本内容本土化,以此消解输出目标国家的文化抵触情绪。主题出版物也可以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世界范围内策划让受众喜欢的主题出版物,通过吸引人的故事更深层次地反映其文化属性。通过这些润物无声、有内在力量的好书,使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走进人们心里去。
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需要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协同发展,需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因此,为了推动主题出版物借势新媒体浪潮,进一步拓宽主题出版物发展道路,就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尤其是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阅读产品的开发。随着屏幕阅读方式的盛行,单一的文字出版形式,终究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移动端阅读需求。而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版物开发,则是出版市场的大势所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主题出版物应主动加强由“读纸”到“读屏”、“触屏”的改变。首先加快纸质书的网络化出版;同时也要尽早部署,注重对“两微一端”、“电子阅览器”等移动出版技术的开发;最后,加强对智能电视、楼宇电子屏等“触屏”阅读模式分众媒体的宣传推广功能;最终形成多渠道、多屏幕、超时空的覆盖,抢滩新主流阵地。
对于图书出版业来说,二维码是一种极其便捷、可操作性强的传播手段。有人甚至称它为“推动报网融合、实现多平台互动的一把钥匙”。一定程度上讲,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图片,便可得到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实现图像、音频、视频的多媒体、立体化阅读享受。因而,主题出版物应注重二维码的多重开发,一方面,继续借助二维码,推广图书配套的图像、音视频文件,使原本单一、乏味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立体;另一方面,主动适应碎片化传播环境,化整为零。可将图书配套的音视频文件切割成段,分散于各页,配以相应二维码,让读者自由选择阅读形式和阅读时长,享受碎片化的全媒体阅读大餐。
VR(虚拟现实)+图书,是近年较为受追捧的出版物形态,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及其传感器技术模拟图书内容生成立体化场景,为读者提供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相较于“碎片化、拼接式的浅阅读”,VR+图书的沉浸式传播特性,更容易让读者全身心融入,进入深度、连续、高效的阅读状态。沉浸式传播是一种理想的传播模式,它既是对受众交互化、愉悦化阅读体验的现实考量,又是对增强图书传播效果、提高其舆论引导力的技术探索。可以说,主题出版物与VR 技术的融合是有效宣传与读者诉求的完美契合点。具体来说,VR+主题出版物,可先从畅销书入手,通过VR 技术植入,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会场气氛。这将一改主题出版物说教味浓、内容枯燥乏味的印象,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悦读”体验,尤其迎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主题出版,需要主动适应移动化、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传播趋势和接受习惯。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推动主题图书多元衍生转化,做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进一步增强读者对主题出版物的阅读体验,用讲事实说服人,用讲形象打动人,用讲情感感染人,用讲道理影响人,不断扩大主题出版物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