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芳菲
(江西赣州技师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江西赣州,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之一,红色文化资源精品多、品位高,整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 处60 余个点,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0 处,革命旧址遗迹、纪念建筑物共有267 余处。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赣州旅游开发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赣州旅游要大打“红色文化”这张牌,发挥其不可小觑的潜力,让“红色文化”这张名片成为赣州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可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
赣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复制的特色旅游优势资源,赣州旅游可抓住这一特色资源,大做文章,走有赣州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事实上,赣州拥有红色资源的县市,如瑞金、于都、石城、宁都、兴国、大余等县(市),也意识到了红色文化资源大有可为。它们均依托当地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应势推出了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各县市各自为战,囿于当地资金及交通、宣传等配套资源,预期效果并不够理想。
单打独斗效果甚微,抱团取暖共谋发展才能实现多方共赢。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赣州旅游应以全局的观念,打破县域局限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一体化的规划,整合性质相似、内涵一致、时期相近资源,打造赣州红色文化旅游圈。例如在空间上,可以相对划分区域进行相似文化主题的整合,赣州南部以于都、会昌为主,外延至寻乌、安远、大余,打造主题为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地等的“红色文化之旅”;赣州北部的宁都、兴国、石城则突出参观考察将帅文化、苏区干部好作风及五次“反围剿”系列等红色文化主题;赣州东部还有叶坪、沙洲坝、云石山、大柏地旧址群体现的瑞金“红色故都”系列。在一体化规划下,多县市合作共同做好资源的配套运作及宣传推广,宏观上,赣州红色文化旅游空间上的三线,主题突出,路线清晰,便于游客选择;微观操作上,主题相近、资源互补、客流量共享,甚至可进一步联通对接外省红色文化资源,东连闽西、南下粤北、西进湘南、北上井冈山,打通四通八达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张赣州“红色旅游”的特色名片。
众所周知,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浓厚。客家山歌婉转动人、舞龙舞狮神乎其技、戏曲鼓乐余音绕梁……更有于都县杖头木偶、宁都鼓子曲、信丰大堂花鼓、安远九龙山采茶戏等等众多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欣赏性。生态好是赣州的又一大优势。赣州山环水绕,气候宜人,有2 个国家森林公园、12 个省级森林公园、9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在赣州,可以看悬崖峭壁,可以看众多的怪石;可以在原始森林之中,感受遮天蔽日的林木,也可以在一座山中既看到草原的风光,又看到高山的连绵起伏,因不同海拔高度拥有不同的旅游体验。
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传统旅游的两大重要元素,赣州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旅游只是看看自然风光饱饱眼福、了解了解民俗感受氛围,未免失之浅薄,若能够有红色文化名片的加持,即赣州旅游采取“红色+民俗+生态”的发展新模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忆苦思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边旅游边学习边提高,给游玩赋予学习的意义,提升了赣州旅游的品位。如赣州石城县,当地有通天寨景区、西华山、李腊石等森林公园,还有特色的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有石城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石城大肉丸、擂茶客家传统美食。它还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的长征出发地。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留下了许多革命文物和遗址。故当地完全可以以“红色+民俗+生态”的新模式来进行旅游开发,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旅游及客家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以此来打造一条龙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赣州。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这句话充分调侃了国人旅游的一些怪相。参观是众多旅游景点采用得最多的形式,但参观的形式过于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难吸引游客。
红色文化旅游可以依托相关情景,进行相关的拓展开发,创新性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提升赣州旅游吸引力。如开展“情景再现”活动,邀请游客“换装”共同参与演绎流金岁月,重走当年路程,共同宣讲红色故事,歌唱红色歌谣等等;又如为团队量身打造爱国主义及革命教育的“体验教学”;再如推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忆苦思甜农家饭”等。参与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并创新性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丰富了赣州旅游形式,定能大大提升赣州旅游的吸引力。
总之,中国革命历程赋予了赣州珍贵的礼物——红色文化资源,赣州旅游一定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探索合适的路径,红色文化资源一定能促进赣州旅游经济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