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倩瑶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江苏 滨海 224500)
在新时期形势背景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引导其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同时还能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
(一)我国地域复杂、人口众多,拥有悠久历史,但是在我国经济较为落后区域,人们文化水平仍然有所不足,所以,通过强化基层群众建设有助于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转变以往落后思想,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文化渗透到基层之中,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以提高国民素养。
(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文明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可为民众提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有效开展多样化娱乐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新时期下,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做到以人为本,将此理念贯彻落实到整体建设活动之中,可充实群众休闲业余时间,通过展开集体性活动培养其凝聚力与团结协作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现代主义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缺少适合的舞台艺术作品和专业的辅导老师
舞台艺术作品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关键部分,但是近些年来这类艺术作品严重缺少。大部分都是老一代的作品,缺乏新意,缺少适合新时代的小品、相声或表演等。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少不了老师来对他们进行教学和辅导,然而辅导老师却十分有限,不能对群众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辅导,导致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二)缺乏演出展出的平台
乡镇还是存在一些十分喜爱文化活动的基层群众的。那些退休和下岗的人员平日里也不沉迷于网络中的娱乐,他们具有健身活动的意识,喜欢跳广场舞、打太极以及唱歌等文化健身活动。但是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却十分缺乏,大部分都是在小区广场内或是露天广场上。然而,在小区内进行这些文化活动极大的影响的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给他们带来不便。文化馆内辛苦排练的节目也缺少演出的平台,大多都是只演出了一两次就没机会演了。这样就会导致排练成本高但演出机会少。
(一)深入基层
常言道:“山不来就我,我便来就山”。开展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必须改变“等着群众上门”的陈旧观念,真正秉持“群众在哪,阵地在哪,文化便在哪”的理念,通过宣传、教育、服务等手段真正打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展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国家各项政策思想理念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首先这便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层社区相关文化场所设施打造阵地平台,如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学习室、网络学习中心、文化广场等,让群众在家门口便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基层文化服务;其次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下基层”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激发兴趣,提高群众参与率,让群众在多样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拓展见识、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完善体系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民生”的重要保障,具备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征。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首先这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让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能够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如提高图书室、流动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机构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让群众能够拥有和体验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空间;其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这可以通过馆际协作、平台共享等方式实现。
(三)建设队伍
一是落实人才选拔。应当加大力度整顿基层文化队伍,做到以岗定人,而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则进行调整,鼓励众多高校毕业生投入到基层文化工作之中,补充现有的岗位空缺。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单向传播”文化下乡的方式无法满足现有基层群众对文化需求,应当培育并造就农民身边文化能人,可充分发挥其榜样力量,不仅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还能调动其自办文化积极性。可通过组建农村艺术队,通过群众自办文化,让乡村艺术家“红”起来,培养民间艺人、文化骨干,使其活跃在基层文化生活中,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三是激发人员热情。各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进行文化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分派、用人机制创新,并建立合理文化人才考核评估机制,从能力与业绩两方面对人才进行评估,有效调动各个层级文化工作者热情,为其营造活力四溢、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以此提高基层群众文化人才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适合的艺术作品、辅导老师和展出平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地方可以开展有创意的活动、开发地域民族特色以及引入创新元素等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