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英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双望镇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404)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的把自己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课,先从“情境导入”开始。情境导入的运用,会让课堂更灵动起来。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中学由于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因素,教师需要从多角度的设置情境,教学时开展情境表演,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各种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礼貌显魅力”一课时,我请两位同学表演小品《餐饮店的风波》:顾客的傲慢与无礼,最后折服在服务员热情与彬彬有礼之下……
提问:(1)客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2)服务员的微笑给我们什么启发?(3)从小品中我们学到什么?通过小品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文明礼貌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学们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学会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事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老师在讲课时习惯性的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到课堂上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有好多老师在备课时经常为寻找教材示例忙忙碌碌的忙个不停,拿别人的事例来对我们的学生来空洞的讲,我们的学生既不感兴趣,课堂效果也没那么理想;同时也对我们的学生起到的教育影响不够深刻。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庸俗的生活情趣”时,我就把平时学生习惯的行为错误作为课堂范例,在教室内追、跑、打、闹;楼道内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上下楼梯你推我打等等。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些微小的生活事例走进课堂就是很好的教材事例。这很容易的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让学生的生活进入了课堂,同时又从课堂融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课堂辩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如:我们在听学校的观摩课时,有位老师讲八年级“竞争?合作?”一课时,让学生谈谈对“竞争与合作”的认识。讲课老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甲方为:“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乙方为:“社会要想发展必须靠合作”。听课的老师们作为裁判。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剖析对方的观点。
音乐走进课堂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歌声的情境中进入学习角色,增强积极情感,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高雅的生活情趣”之前,播放了《稍息、立正、站好》这首歌非常轻快,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美感。有人说:“生活处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追寻。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演讲是一种很好的渲染课堂氛围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一节时,单纯枯燥地讲解,觉得没多大实际意义。学生又正值青春期,应该用他们的语言来释放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所以,决定采用演讲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愉快的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提前让学生们准备好演讲稿,班干部做好主持词。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演讲。我根据演讲稿内容配备了不同的音乐。六个学生代表作为评委。活动进行很成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教材中的知识演讲的方式展示给课堂,既学到了知识,又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还可学到更多的演讲技巧和形式。学生通过演讲,帮助其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项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道德与法治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运用知识,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力求做到知行统一。而这些情境的创设,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也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带来快乐,增添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力,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接受了品德教育。诠释了“融情于教,乐学求真”的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