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雪梅
我在找一张酸汤饺子的图。画面要美,背景要简洁,碗要特别,要有鲜明的色彩对比——红汪汪的辣椒油、白胖胖的饺子,上面还有漂浮一抹青蒜的翠绿,每一处都散发诱人的香气。
不能是自己随手拍的,手机永远达不到专业相机的效果,我也没法和专业摄影师相比。当然,这些都不成问题,网络上有成千上万的图片供你选择,我要做的,只是保持良好的审美和品位。对,还得有一些洞察力,知道什么样的照片配什么样的文字发朋友圈能溅起一片涟漪。
那一刻,我只是想吃饺子。而在这个“馋”的念想之外,我制造了“一碗酸汤饺子的诱惑”。你会以为我的厨艺不错,或者,我正在大快朵颐。你上当了,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在刻意“制造”我的朋友圈,你看到的一切,都只是我想让你看的,它远远不是我生活的全部,甚至,连真实的一部分都算不上。
有一种“病”叫坏消息综合征。研究者发现,人们更倾向于看“坏消息”,就像你坐在楼上,透过玻璃窗,看远处马路上突然的塌陷,惊讶、好奇、担心,也暗自庆幸,幸好自己不是受害者。不仅仅是你——一个事故现场的远距离旁观者,其他与之无关的人也是如此。两条新闻——地面突然塌陷,和塌陷的地面修复了,前者的关注度总是高于后者。“坏消息”有时候会缓解焦虑,与遭遇车祸、事故、刑事案件之类相比,自己经历的诸如被老板骂、企划书要重写、客户撤单之类的麻烦,都是小问题。人们会从别人的“坏消息”中得到安慰,甚至暗自窃喜,原来自己的生活并非特别糟糕。不过请注意,这里的“别人”是指陌生人,与你无关的“他人的痛苦”。所以你看,更多是陌生人社交的微博,和熟人互动的“朋友圈”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一个像饱经沧桑的悍妇,一个貌似举止得当的闺秀;一个在打群架,一个就算跳不了芭蕾,也得演绎流行的广场舞。
朋友圈里没有那么多“坏消息”,我们不想让朋友看到惨兮兮的模样,即使偶尔诉说“不幸”,也多半是撒娇或者寻求安慰。因为你知道,这里没有人“与你为敌”,即使是“拍砖”,也分寸适度,大家彼此相识,不会为难别人,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在朋友圈里塑造自我形象。这个形象未必真实。我过滤了真实生活的很多东西,选择你愿意和需要的内容,把它们上传到朋友圈;你在我剪辑拼接的基础上,了解我的生活。我制造了某种幻象,你又给予幻象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放大那些你所喜欢和在意的,忽略那些你讨厌和无感的,然后,我们就在双重剪接、取舍和想象中,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模样。
每个人都在积累“社交货币”——那就是你愿意让别人看到的样子,你更有学问,更博学、更优雅……你分享的每一件事,每一张图片,每一次点赞或者评论,都在积累资本,以便和他人建立相匹配的关系。朋友圈里能够看到的,都是精心选择安排的生活。不过,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你闲适从容,它就是岁月静好;你焦躁不安,它就是一地鸡毛。
为什么你看我的朋友圈总是风花雪月,因为我删除了正在努力构建的生活中,那些必然存在的毛毛糙糙甚至刺人的边边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