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汤志亮,范 栋
(五莲县人民医院,1.骨一科;2.康复医学科,山东 日照 262300)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关节疼痛,矫正畸形等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很容易会出现肿胀以及疼痛等情况,预后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进行该项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方式,以便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选取本院的髋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n=25)和参照组(n=25)。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在53~80岁,平均年龄在(65.00±9.5)岁;参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在54~81岁,平均年龄在(65.12±9.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值>0.05。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即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并且在手术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常规的关节功能锻炼,以及对引流管以及导尿管的严格护理,在患者出院之后进行电话随机访问等。
实验组给予快速康复护理,详细方式如下:①在患者手术之后的两周内进行康复锻炼,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进行肌力、体感功能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并且按照医嘱进行相关的物理治疗,即对患者的膝关节伸直能力和下肢的稳定性进行训练,之后再进行膝关节的屈曲能力,在手术结束的当天,对手术的侧肢体进行抬高制动,对于远端的关节收缩进行相关的训练[2]。②结束手术的第一天,手术侧的下肢股四头肌肌肉进行训练,踝关节跖曲背伸运动,每次进行收缩保持在十到十五秒左右,每天进行以十次为一组,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训练量的增加。③手术结束的第二天,增加使用CPM机进行辅助的训练,刚开始的角度设定在20°~50°,之后慢慢的每日增加15度,每次训练30分钟,每天进行两次;在坐位的时候,进行屈髋屈膝的运动,每次训练30分钟,每天进行两次;手术结束后的3~6天,对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以及屈髋肌力进行训练,并且指导患者进行下床的活动,可配合助行器进行相关的负重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在手术后的两星期,提高对关节活动,下蹲,弓步训练等[3]。④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动作的调整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倘若患者疼痛明显可以按照医嘱进行相关止痛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提供冰敷,在整个过程护理人员需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进行下肢强化训练,步态训练的目的,对于患者的疑问能够及时的进行调整。
测评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疼痛评分 、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疼痛情况越严重。
所有试验患者的数据均统一使用IBM 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按照正态分布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方式记录,行t检验,组间对比P<0.05,即可证实数据间差异比较大。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值<0.05。如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
组别 n 疼痛评分 关节活动度(°) 住院时间(d)实验组 25 3.77±1.33 98.00±9.9 7.70±1.64参照组 25 6.32±3.44 75.00±8.15 14.25±2.35 t- 3.4570 8.9682 11.4284 P- 0.0012 0.0001 0.0001
快速康复护理能够帮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后的患者尽快的下床活动,并且也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依据患者的耐受力以及恢复情况进行训练的调整。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进行快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对于疼痛进行科学且有效的管理,配合冰袋,能够减轻局部水肿的情况,对于表皮的温度也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避免炎性渗出,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肌肉进行收缩,让关节的血液能够保持良好的循环[4],对于疼痛以及组织水肿起到明显的缓解效果,也能够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让关节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增强,鼓励患者尽早的下床活动,也能够避免患者出现下肢出现静脉栓塞的可能性,使其能更快的恢复健康。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临床各项指标均比参照组理想,P值<0.05。这进一步说明快速康复护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训练中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减轻了疼痛的情况,提高了关节的活动度,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