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静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2)
心跳呼吸骤停是患者血流不能正常流向心脏,从而导致的心脏以及肺部等停止活动的一种高危疾病。发病非常急,死亡率非常高,若不能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病人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急救工作繁琐,要在短时间内实现,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积极配合抢救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对患者进行高标准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1]。本文就对针对性护理对急诊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先组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平均年龄(46.3±11.7)岁;实验组女13例,男17例,平均年龄(45.8±12.1)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1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以及急救措施
急救医师在见到患者后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让患者处于平卧位,解开患者衣物,露出胸部,方便对患者进行抢救;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顺畅,将患者放置呈后仰状,抬高其颈部;若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若发现患者病情加重,则可再添加一条静脉通道,同时,在急救的过程中,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除颤。
1.2.2 实验组的护理在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针对性护理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增加巡视密度,熟练掌握医疗知识,能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状态评估,比如,患者是否有面部轻微的抽搐、眼球颤动、声音异常等;增强应急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医师进行应急处理,比如,心脏按压、吸氧、吸痰等;因为该疾病发病时间非常急,大部分都患者家属都可能会出现恐惧和焦虑等情况,要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从而来增强其对于护理和抢救工作的配合度。
将两组的成功抢救患者数以及患者体征恢复时间进行统计。
采用SPSS 22.0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和方差来表示,计数的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分别用t和x2来进行检验,认为P<0.05是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 86.7%( 26/30)和对照组67.7%( 20/30)相比,实验组优势明显,P为0.001,x2为11.191,数据有统计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恢复时间(5.01±1.06)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心率恢复时间(2.79±0.59),t为10.023,P为0.001;对照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98±29.97)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0.49±7.89),t为20.411,P为0.001;两组对比均有统计意义。
心跳呼吸骤停这种疾病的病情非常危急,患者在第一时间进入急诊后,医师就需要马上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即刻对患者施加急救措施,许多研究都指出,在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之中,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完美的配合来完成急救方案,但面对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一般的护理措施根本无法满足急救措施的需求,并且护理人员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可能会对整个抢救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急救的过程中,护理工作要本着科学化、严谨化以及规范化的宗旨,从而来确保急救工作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挽救患者的生命[2]。
事实上,在实际的急救工作中,不仅需要护理人员能够有足够专业的技能来支撑急救工作,还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护理人员没有急救的经验,在医师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无法和医师进行有效的配合,其立场十分被动,而对心跳呼吸骤停这类患者的急救,需要医护人员对情况进行预判,能够通过预判对急救工作进行准备,从而也能够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存活率[3]。
针对性护理其实是基于患者体征等具体情况来制定护理方案的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和普通的护理方式相比,针对性的护理让护理人员处于一个主动的方向,主动地获悉患者的临床症状等等,从而来使护理服务更加有品质、更加有效和整体化。本次研究结果就表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心率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数据要比对照组的数据更好,证明了针对性护理也对该类病症患者的抢救效果更加良好[4]。
综上,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极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