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艺术表现研究
——以李可染山水作品为例

2020-12-08 11:30张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可染桂林山水漓江

□张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李可染曾多次到桂林游览写生,在多次写生之后,他的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桂林山水不仅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主要来源,也是他后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李可染通过新的生活感受,在原有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新的活力元素,积极寻求新的绘画技法。他对山水画推陈出新的大胆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李可染与桂林山水

李可染喜好游历山水,曾多次游览桂林,将当地胜景收于笔下,尤以漓江最多。李可染于1959 年、1962 年和1980 年三次到桂林写生。1959年春与画家颜地同赴桂林写生,共作《画山侧影》等对景写生的作品20 多幅。《滴江月牙山》是他在1962 年夏天与学生张步、李行简等到桂林写生后创作的作品之一;《桂林象鼻山》尺幅虽小却大气磅礴,极尽桂林当地山峦温润的气息,堪称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的一幅山水佳作。此外,还有作于1959 年的《桂林春雨》等表现桂林美景的作品。李可染在桂林的写生可谓完全投入,与桂林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 年,他带领中国画系学生赴桂林写生教学,留下了《桂林写生教学笔录》。1980 年他又重游故地,留下了《对山水画研究生班谈桂林写生》的教学记录。他的创作理念被其研究生学生整理出来并录入《李可染论艺术》一书。

二、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李可染来到桂林时,他的写生技巧已日臻成熟,李可染称赞璃江“奇峰万千,水色清绝,置身其间,人间天上”。他在桂林写生时留下许多关于写生问题的教学讲话,这成为研究李可染在桂林写生的重要材料。

1959 年,李可染在桂林写生后,同年9 月在北京举办了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的画展。江山如此多娇就是歌唱祖国,而且使观者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才是山水画家正确的创作态度。那时李可染画中出现的主要是江边渔村、渔夫打鱼的景象或农村风光等,积墨的特征不是很强,其构图也是尊重原物如实画出来的,因此,并没有体现李可染山水特征的压倒式黑色和细致结构,只是展现了自然而舒适的图景,这是源于他想画出美丽江山的意图而介入的结果。

20 世纪60 年代是李可染山水艺术进一步创新和成熟的时期。1960 年,他提出艺术创造“采一炼十”的主张。“采一炼十”概括了李可染的艺术思想、艺术道路、创作态度和美学观。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是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劳动。山水画家跋山涉水,辛勤写生,要不断创新、实践,从而总结经验。这一阶段代表作有《清漓风光图》《滴江雨》,表明他的艺术造诣达到新高点。

将李可染60 年代以后的作品与原来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他对物象的表现越来越少,越来越单纯,画面的构成元素就是一些山头和白色瀑布以及几间房屋和逆光的树木,由此可见,李可染慢慢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这些元素都进行了夸张的处理,表现出强烈的对比。

到了1977 年,随着社会安定、文化开放,画家的心情也从压抑中解脱出来。同年,他创作了《漓江胜境图》,这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这幅作品的黑白色块分明,最明亮的江水穿越重山,空间感极强,江水的婉转穿插将山体微妙地连接起来,画面给人清、秀、奇的雄浑博大之感。舟船在江面上游弋着,使画面显得空灵剔透。这种画面构成是李可染后期山水画创作经常运用的。从李可染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变化可以看出,画家笔下的漓江景色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寄予了画家内心诗意的感受,生活的磨砺使李可染的艺术创作发生了变化。李可染真实再现了桂林山水的本质面貌和精神,他融汇当地的文化、生活气息,带给漓江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学气象。这个阶段的作品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中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展现其艺术特色、展示其精深造诣、显示其艺术创造、反映其时代精神,以及最能印证其艺术影响与艺术成就的精品。

三、李可染对当代山水画的影响

总体来说,李可染创作的桂林山水系列画作,除在画法上有其成功的独创外,更重要的是光影效果在视觉上产生的冲击,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令观赏者折服。

李可染桂林山水系列作品舍弃了很多繁杂的东西,景象变得高大而单纯。朦胧的景象中透露着深邃的意境,具备了桂林山水美的特质。桂林山水独特的艺术风貌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作为实践者,我们要从桂林山水的人文特点与地域特色出发,不仅要描摹山水的特色,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山水画的气场和精神境界,这是展现桂林山水特色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李可染桂林山水漓江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河山有君
——李可染艺术精品展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