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勤同
(安徽省临泉县陶老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临泉 236416)
生态防护林与景观林生产占用了大面积的农业用地,这是上些年植树造林常见的现象,这大多是政府投资、主导的林业生产,而大平原地区耕地质量上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国家耕保护的主体部分。而绝大多数林木对土壤要求不像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那么严格,这是因为林木根系发达、生长周期长、适应能力高强,而农作物基本是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根系短小、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需要更肥沃的土地。平原地带土层深厚,适合各种农业生产,当然也适合栽植树木,但从全国来讲,中国是个多山的地区,树木基本都能在山地种植,适合种植树木的土地规模巨大,而我国的可耕地却是全世界人均很少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护难度极大。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大平原地区,粮食生产的效益远高于林业生产,这是因为粮食生产周期短,在相同的年限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擅自占用耕地从事林业生产是在用“牛刀杀鸡”,极不可取。当前,由于城镇建设、道路保护、森林城镇创建等需要,过多地在耕地边缘甚至耕地内部栽植树木,对农业生产用地形成包围式威胁,影响了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合理控制,确保农业用地过多地转成林业用地,保护农业生产用地规模不减。
在大平原地区,由于粮食产地面积巨大,林业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这与山地情况完全相反,但是,如果简单地拿大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来与山区的森林覆盖率相比,会发现大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山区。如果让大平原地区也进行森林覆盖率提升,达到山区水平,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大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制氧能力、捕获二氧化碳能力、防风固沙能力与森林功能类似,而相对于山区来说,水土保持需要并不明显。这要求我们在大平原地区不要过分强调森林覆盖率,而要综合考虑,要结合植物覆盖率、复种指数等因素,综合考量本地绿化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大平原地区,无论是本地树,还是外地引入树种,高大乔木覆盖面积与林分总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1)在大平原地区,河沟边、村庄边缘、公路两侧就是农田,在这些地方栽植高大乔木,会造成田地被遮荫,影响农业生产,强制造林,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这也是多年来,国家投资的造林保存率较低的原因之一;(2)国家规定,农民住宅实行一户一宅政策,住宅面积限制在200平方米左右,农民往往把房子建得很大,没有了绿化空间,如果在房子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会担心树大招风,摇动幅度过大,影响住宅安全;并且,到树林采伐时,也会出现采伐困难;(3)街道与公路两侧栽植高大乔木,会阻断交通视野,影响输电、通讯等各种线路安全,影响商业铺面经营效果,还有大树被风吹折,落木下坠带来的风险。(4)而绝大部分经果林,都是低矮乔木,因为只有把高大乔木培育或修剪成低矮乔木,才能缩短生产周期,更便于林间各种作业,才能取得更好的生产效益,经济林种的小型化也是近几十年来,林果业生产中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和重点。
这种树木全面小型化的结果无疑会导致本地生态林种的单调性,会降低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因为:某些低矮树种只有在更高乔木的荫护下才能生存得更好;某些鸟类只有在特别高的树上才敢筑巢繁殖;某些藤本植物只有在足够高大的树木上攀缘才能达到结实的目标;某些菌类只在大乔木、小乔木、灌木的多重荫蔽的环境下才能生存;这些藤本植物、小灌木、菌类又是另外多种物种生存的依靠,结果它们全都因为高大乔木缺失而灭失。
当前园林建设中,无论园林规模大小,好象都有这种势:那就是极尽可能地种植更多的植物品种,这种规划的初衷可能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欣赏作品,或者想让环境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但这种规划有三个弊端:(1)没有考虑到物种的规模效果,这种简单的多品种化造园,是在生搬硬套古典园林营造的模式,这种思路的引导下,造成全国园林建设的高度重复性:每个园林都有几十、上百植物,毫无个性可言,观赏一个园林,再看其他园林,如出一辙。在当前,在园林建设,当树立特色,以其独到的一两种植物为核心,打造规模效应,其他植物作适当点缀,这样才能打造特色的园林,(2)是把更多的植物品种揉合在一起,很难让它们能互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生态体系,因为物种的多样性,其相互之间的适应性与拮抗性,非常复杂,品种越多,其相互关系越复杂,让园林建设者系统掌把握并应用这种复杂的关系,很不切合实际,硬把一大堆植物堆砌在一起,不伦不类,管理成本很高,而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都不太好,如此一来,还不如简化一下,做出更简洁的园林,还能让人耳目一新;(3)无论哪一个树种,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勉强维持成一个健康的群体,因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一种树木,株数过少,在传粉、竞争、直立稳定性、郁闭性、落叶分解能力等方面都无法顺利完成,最终无法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总之,必须充分考虑大平原地区的各种造林环境与影响因素,充分论证,才能制定出更切合本地实际的造林方案,营造出稳定、高效、美丽的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