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鹏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树立民族形象、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1]。在新时代我们可以从思想、案例、动力、技术四个方面来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撑与依据,继而更好地落实和践行这一要求。
故事作为一种精神交流的载体,要讲出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发人深醒的好故事,离不开内在思想的积淀与指引。中国拥有悠悠五千年博大渊远的历史文化,其间氤氲而生的无数思想精华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厚重的根基。
首先,跨越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朝代的数次更迭,诞生了诸多真知灼见的大思想家。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孟轲、墨翟、韩非,还是宋元明清时期的陆九渊、王守仁、朱熹、程颐和程颢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将深奥繁复的自然、社会规律归纳总结,形成缜密凝练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思想泉源;其次,长远沧桑的历史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多民族融合,实现了不同民族思想的汇聚发展。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丰饶的思想财富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思想财富。从夏商周时期四夷融汇为汉,到魏晋时期五胡入华,再到后来满蒙进关,来自东西南北的思想在民族迁徙、对流的过程中碰撞、调和,形成一种你我与共的独特样貌,使得中华民族的思想更为多元、苍劲和丰腴;再次,延绵不断的历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土壤,推动了中华民族各类思想的进步与完备。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灾难与战争的出现并没有让大国文明的思想血脉遭到类似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文明的“毁灭性打击”。反而历经岁月的流转,点缀于华夏文明星空的百家思想,在延续的历史里获得了一次次延展与完善的机会:譬如程朱理学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墨家辩学是对老庄思想的沿袭,而韩非“依法治国”思想则是对商鞅“缘法而治”思想的超越。
思想启迪现在,历史照鉴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有内容可讲”,更重要的是讲出思想、讲出立场、讲出价值。中国悠久历史形成的三方面思想底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厚重根基,亦是提升中国故事深度的丰沛养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砥砺奋进、埋头苦干建设国家的历程里,涌现出了无数特色突出、品质高尚的时代楷模与先进典型。21世纪以前,有以焦裕禄、谷文昌为代表的人民公仆和以钱三强、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先锋;进入新世纪,则有以杨利伟、费俊龙为代表的航天英雄和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体育健儿等……这些榜样与典型们的成长拼搏故事,诉说的不仅是中国各行各业长期以来所取得的创造、突破与成就,更诉说着中国沧桑巨变下大时代的发展脉络与中国人民谋求复兴的不懈追求。
榜样典型们的功绩与事迹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口耳相传,关键在于其反映的是符合时代表征的真人真事,而非肆意捏造、天马行空的虚象幻境。榜样典型的一言一行都是“逼真的血肉”,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与现场感,令人亲切,容易产生共鸣。优质的榜样典型事例,既能体现时代要求,又能呼应个人价值的实现渴望,具有启迪心灵、完善性格、激昂斗志的的引领作用,是凝聚和团结人心、推动社会各方面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典型都是在与所处时代环境的互动中脱颖而出的[2]。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大变革大发展,造就出一批经历跌宕、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与先进典型。他们的出现,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具有旗帜鲜明的价值指向,既是彰显人民伟力的具体浓缩,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题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现实状况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过去几十年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与中国高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物质产品实现极大丰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巨大满足。然而,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催生精神世界的需求相应不断提高,目前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有了更高的期待,传统“填鸭式”或者“说教”的信息传递模式愈加无法迎合新时代大众的接受习惯与审美品位。因此,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以弥补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的不足,营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传递媒介自是大势所趋。
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好的故事拥有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其中完备的因果关系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与人的思维活动规律高度契合,环环相扣的“剧情”往往令人欲罢不能,柳暗花明的“转折”又时常使人拍案叫绝……这样一来,较好地提升了主旨信息的趣味程度与吸引力,使得受众更易接受,推进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从信息传递的彻底性来看,好的故事简单亲和、贴近生活,常能使繁复晦涩的艰深理论增添“感性色彩”,寓大道于日常点滴,令抽象概念“形象化”,能够帮助受众真正“听得懂”、“理解透”,从而使理论得以被彻底接纳和掌握。
从信息传递的对象性来看,好的故事有着明确的受众定位,故事的取材和传递的内质都能充分考量传播对象的风土人情与处事习惯。这样的故事指向精准鲜明,内容充满特色而不是泛泛而谈,通常能够快速拉近自身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信息传递的实效。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渴求日趋强烈,对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符合受众思维活动规律与接受习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定位明确的媒介日益被大众所青睐,这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发展方向,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动因。
“讲故事”作为一种信息交流与分享方式,传统“围炉而坐”、“一人讲,大家听”的传播模式愈加无法适应当今“快节奏”、“网络化”、“数字化”的现实生活,当今大众更加愿意从“方便快捷”、“生动活泼”、“参与感强”、“视听体验好”的渠道获取信息与知识。因此,故事要讲“好”,只有紧随时代潮流,将原本口耳相传的情节与典故变得更加鲜活、时尚、有趣,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4],才能“俘获”关注、赢得市场。而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其一,科技让故事更“绚丽”。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发展,为故事的影像传播添砖加瓦。近年来4G、5G 等技术的快速应用,将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带入千家万户。4K 画质与杜比音效深度结合成就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不再是“空中楼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尖端科技带来的绚妙声光刺激。同时,CG 特效的不断升级,也让故事中的各类场景真实再现,不论是大禹治水还是楚汉争霸,过去停留于大脑中的那些或壮丽或恢弘的模糊想象借着科技的力量仿佛就在眼前,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观赏性与吸引力。
其二,科技让故事更“亲切”。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故事的有效传递提供保障。基于性别、地域与工作等方面的差异,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对生活往往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大数据技术通过对人群的各类行为进行预测分析,能够根据不同环境的用户特点精准投送他们“感兴趣”内容。这样推出的故事与受众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切实增强受众的了解意愿,从而保证故事信息得以被“看得完”、“看得进”。
其三,科技让故事更“多趣”。过去几年,国内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类社交类APP 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交媒体因其高黏性的特质成为了现今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越来越多的传统传媒通过纳入“社交属性”获得了“新生”。其实,社交媒体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通过网络互动帮助受众实现了自我表达与思想反馈,满足了人们的“参与渴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网络社交融入“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譬如在故事的相关视频里开设“话题评论”或“弹幕互动”等环节,凸显用户的“自主性”,令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更显趣味。
总之,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科技都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科技的发展赋文化以崭新的生命与活力,新时代要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出品格、讲出魅力,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