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荣
(四川省广元市委党校 四川省广元市 628017)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虽然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且呈现出一种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其中依然有个别问题亟待思考与解决,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第一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目标融合,并构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协调一致的发展保障与运行机制;第二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融合,基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应用,突出发展的底线,标榜发展的层次,体现发展的思维,借此有效完成乡村振兴的发展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三如何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对不同乡村进行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构建,突出地域性和人文性葛铮,满足特定的普惠需求,消除“绝对主义”的认知与观念,构建“相对主义”的乡村振兴发展思维。
在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蓝图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需要基于阶段性的发展计划与发展需求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突出脱贫攻坚在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绝对地位与绝对价值。由此可见,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在发展目标与运行方法上也存在类似性。因此,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发展主体的协调性提升,且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相互借力。
例如:在目标互通互融的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从民生建设开始,需要从小事情开始。在此,要确保乡村群众不愁吃喝,不愁穿戴,不愁教育,不愁就医,不愁住房。这样,能够为乡村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且能够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性。另外,还需要结合发展主体协调一致的大背景,应用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实现对乡村振兴以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借此优化乡村的产业发展效能,提升异地搬迁、环境治理、乡村基础设施维护与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质量。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结合乡村的现实诉求与主要特色,实现对乡村产业链的完善,突出乡村的第一产业体系、第二产业体系甚至是第三产业体系。这样,乡村劳动力会得到增加,同时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还可以达成劳动力回流以及乡村人口基数上涨和人才引进的目的。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作用延续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突出对底层思维以及顶层思维的有效构建,并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基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动力,确保后续乡村建设的整体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两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政府的机制运行与体制保障中来完成。在这一背景下,务必要结合脱贫攻坚运行机制以及脱贫攻坚发展理念的应用,对乡村振兴具体办法与策略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借此提升社会参与的力量,促进社会保障效能的发展。另外,在构建乡村振兴顶层思维的时候,需要先确保底层思维的可延续性和可发展性。通过该方法的引用,体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构建原则,在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突出脱贫攻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融合阶段性扶贫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对乡村振兴局部性的建设和发展,进而整合为整体,实现全盘建设。
在2020年这一脱贫决胜期的关口,我国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入,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借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经济,着力提升乡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是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需要结合不同乡村的特色对其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模式,借此改变“绝对思维”,促进“相对思维”的应用。
例如:首先工作人员要并且“绝对思维”,做到“乡村振兴需要在脱贫攻坚的发展进程中一视同仁,但同时要结合实际,突出方法,区分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反映出不同乡村的地域性特色,进而才能为其制定相应的扶贫策略与发展方案。如,在北方乡村,可应用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带动产业资源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可以应用海洋资源、口岸资源等带动当地的产业输出;在内陆地区,可以应用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等促进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凡此种种,均是对不同区域乡村振兴的“普惠”性政策,同时也是在“相对思维”下构建的全新乡村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乡村成为了重点“关照”的区域。在我国的大部分乡村中,由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与群众认知的现实,导致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水平相比较城镇地区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若想实现对乡村地区的振兴和发展,务必要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对其进行借力,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后续的乡村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