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玲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陕西 榆林 719200)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境内山丘连绵,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势。受水土流失的影响,毛乌素沙漠南侵趋势明显。全年降水量偏少,容易造成春夏干旱灾害。近些年来,佳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以2018年为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75.5平方公里。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促使佳县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风险评估机制应当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单一,市场风险很高,一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出现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控制公司未来面对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也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市场机会,带来潜在收益。
佳县地势较为复杂,拥有很大的地面起伏,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分析佳县的坡度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拥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坡度空间分布与水土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对农业布局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其次,陡坡区域与缓坡区域由黄土丘陵区谷缓线所分界,也可依据坡脚线对沟蚀、沟坡蚀进行划分。最后,土石山区山地顶部、沟谷底部地势较缓,斜坡地形则拥有较大坡度,这样就有严重的侵蚀问题出现于坡面。从整体来看,坡度的强度分布直接关系到土壤水蚀的强度分布,水蚀强度、形态等由坡度大小所决定,坡度也会影响到重力侵蚀。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山脊耕地2°以上区域有细沟侵蚀问题出现,随着坡度的提高,侵蚀问题逐渐加重。达到25°以上后,将会出现切沟与冲沟,每年会对2cm厚度的耕作土进行剥蚀。
人工利用的天然植被是佳县地表植被的主要类型,植被覆盖度较低。其中,中部、北部星点状散布存在,只有8%左右的林地覆盖度会影响到侵蚀,水蚀作用基本上得不到减弱。农田植被虽然面积较高,覆盖度较高,但缺乏地面植被层。同时,土壤疏松度较高,一旦有暴雨天气出现,将会带来严重的土壤冲刷问题。
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人为因素主要形式为土地利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水土流失。佳县主要开展土地耕作活动,存在着较多的荒地、裸土石地,不具备较高的林地覆盖度,在较大程度上加速水土流失。首先,缺乏合理的用地结构。目前耕地在用地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林地所占比例较小。旱坡地位耕地的主要类型,存在着较多的低产田。这样就会显著提高地面开垦率,不具备稳定的植被覆盖度,导致地面易蚀性显著增强。其次,缺乏合理的坡地利用分布,坡地中连片存在耕地,林障、草障等较为缺乏,地表粗糙度不高,难以有效阻截降水,导致地表径流增强,侵蚀问题加剧。再次,大部分土地不具备较高的生产力,如荒地、裸土石地等。同时,一些地区的过度放牧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户不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乱垦滥伐问题严重,这样导致坡面侵蚀地段的侵蚀问题进一步加剧,严重恶化生态环境。最后,佳县人口基数较大,总人口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道路用地、聚落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这样裸露地表面积随之增加,显著加剧水土流失问题。
本种方式指的是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将经济林、水保林等营造出来,修复林地生态。林地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土壤,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补植、更新植被的过程中,需按照70%的标准控制待郁闭度[2]。也可对速生林、薪炭林等大面积栽植,以便加快生态修复步伐。佳县近些年来依据“塞尚森林城”的建设目标,广泛开展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大力保护修复林地和草地。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方面,将山地苹果栽植于缓坡区域,坡度较大的区域则建设生态林,沟底实施造林筑坝工程,促使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综合体得到形成。
现行国家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还有“保护措施”一项,用以评价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执行力度。由于本文词频分析中出现的与保护管理相关的“管理、治理”二词占比较低,故没有将“保护措施”作为一级指标,而是在三级指标中出现。
通过对耕地科学利用,能够对水土流失问题有效控制。佳县大部分坡旱地的粮食单产增收效果不够显著,中产田、低产田面积较大。针对这种情况,需持续创新农业耕作技术,合理选择农作物类型,促使农业单产得到显著提高。要将集体统一规划模式大力推广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深入贯彻“谁治理谁受益”的理念,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同时,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引入一系列现代化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等,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保证水土治理效果,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2018年为例,佳县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投入1600万元的资金,且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稳定合作关系,引入多项成熟的节水技术,显著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水土治理效果。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质量以及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均适合消费者需求,核心是指通过农业本身的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地与消费地的没有间断对接。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粮食“供给”视为基础,而粮食的“需求”视为目标。它们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本种方式指的是将管护、造林种草等措施运用过来,促使土地生产率、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增强。其中,封山育林、土壤改良、造林等都属于生物措施的范畴。在生物措施治理过程中,避免将植树造林活动单一开展起来,而是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的出现原因,融合相关部门与行业,构建立体化综合治理体系。以佳县北部地区为例,存在着严重的风沙问题,可将规模化养畜模式构建起来,由舍饲养殖替代传统的放牧养殖,由人工草场取代传统的天然草场,加快草皮种植,合理控制养殖负荷,促使生态平衡得到保持。由于生态措施的运用周期较长,因此需提前开展,这样方可以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本种方式是对局部进行改造,促使地表径流得到拦蓄,雨水下渗速度得到加快,这样土地侵蚀能够得到遏制,有利于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山地防护工程、山洪排导工程等都属于重要的工程措施。以佳县中南部为例,属于丘陵沟壑区域,可依托于地区内的山系或小流域,对排洪设施进行建造,发挥蓄水、灌溉等职能,这样降水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山洪灾害也可以得到良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