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晟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重庆 401331)
在出版物的编辑、印制和发行全过程中,图书印制往往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出现。一本图书的出版必须经历前期严谨的内容选定,文稿组成,稿件审核到后续的编辑加工和装帧设计等流程,这期间每个部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作为至关重要也是决定出版物最终呈现效果的环节,印制环节如果没有妥善管控品质,例如在选用印制纸张的质量,出版周期等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最终出版图书的质量。有时印刷厂家的选择不合适或出版期延后也会影响出版社的行业和社会声誉,这不仅会让前期的大量繁杂编辑工作付之东流,更加难以保证后续的发行和推广等时间节点。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做出的明确指示,图书出版单位和出品人必须对出版物的全制作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校对,并对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及流程编排反复确认,也就是对图书的出版全生命周期负责。
出版社在确定稿件的内容时需要由编辑部进行原稿的初审,经核定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转入出版部门,进入后续的图书出版生产排期阶段。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交流在出版社内部十分重要,包含但不限于文字稿和其他形式的诸如图片,插图,插表等内容都应一次配置到位。涉及到出版物装帧设计的如封面,扉页,版权页等也要一次发齐。在传统的出版物编排观念中,对于编辑的职责认识往往只局限在内容的审查、图文的校对等方面。而在排版过程中的内容修改或格式统一则被认为是后续出版环节的主要任务。为此,印制部门则必须将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归纳分类,并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所在。责任印制必须在从责任编辑处接稿时开始,重点关注文章页码的情况。确保全书的页码符合标准且不出现跳码、重码、脱码和倒码等异常情况。涉及插图和表格的内容在核查时也要注意次序以及图文对应是否匹配。对于缺页、缺图、缺表等异常,需要负责人及时联系编辑、排版部门进行缺漏的补齐。
在书稿内容的核查方面,要注重整个稿件各部分的章节和页码是否完整齐全,是否出现了附件的遗漏,在与发稿单逐一核对后做出相应的判断。考虑到文字稿的整理过程规模较大,耗时较长,且经常由于人为疏漏而导致错漏问题出现。因此,对于文字稿的审查和处理要特别仔细。责任印制也要处处为后续的印刷环节和步骤着想。在排版和校对的过程中,尽量遵循规范化的操作方式。图稿部分的整理工作要根据图稿的类型区分而做不同的处理,图稿本身就较文稿更加复杂且种类也十分繁多。印刷稿,美术作品和线条图形等都需要先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在整理图稿时,首先应仔细观察图稿的清晰度及质量是否符合制版要求。如果不符合制版最低限制,要与责任编辑商讨并及时进行修改和更换,以此保证稿件的整体质量。可以说,责任印制够在出版物的内容审核,格式编排及出版形式设定等方面共同把关。不但能够使责任编辑的审核校对准确度有所提升,还可为后续的各道工序保证质量。除此之外,责任印制还能够充当责任编辑的质量监督管理员。对经责任编辑核查后的文稿进行二次审核,对其中的疏漏和差错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整体提升了出版物的品质。
在确保出版物文稿及图稿的质量后,就要对出版印刷的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根据印刷量及时间的限制选择具有资质的印刷厂承印,进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出版物的印制工作。出版物选料的重点往往集中于纸张材质上,负责印制的技术人员在平常工作中就要注重对于各种材质纸张,纸质,纸型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对不同类型纸张的价格有所了解。如果出版物在装帧设计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也需要联合责任编辑或装帧设计人员根据出版物的主体内容及语言风格选择与之匹配的设计样式,最终寻求质量与效益的和谐统一,使得出版物从内容到外表都符合预期。例如,一些内容题材偏怀旧的文字作品可选用微黄色的轻质纸。这些印刷上的方案选择不仅能更加凸显整部作品的文学氛围,还能在印刷成本层面有效进行控制。
出版物的质量是由多个环节的严谨和仔细所共同决定的。在出版物到达承印厂后,从产品的发排到成书还需要经历十余道工序。而这最后的印装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最终出版物的阅读品质。为此,必须在印装的过程中落实跟踪监测的管理制度,及时对承印厂的操作规范及印刷流程进行管理。首先,要注重图书印制过程的实时监控。按照规范和标准对图书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抽样审核。其中所适用的质量鉴定标准分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于一般的出版物选用行业标准即可满足要求。其次,承印厂必须试装少量毛样本进行印装送检。送检的毛样本在整体质量检查合格后才能将整批出版物投入市场。最后,必要时可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用以约束出版物印装过程中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