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智能制造的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研究

2020-12-08 02:05:52谢新辉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谢新辉

(核工业南昌高级技工学校(南昌工业学校),江西 南昌 330200)

近年来,我国也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列为推进制造业发展的5项重点工程之一,要求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并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者,中职教育作为中国中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必须加快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工艺技术的人才。实践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和关键环节,紧贴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因此,构建和模拟智能制造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训练和实践,有助于实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与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一、智能制造的专业综合实训体系实现的目标

智能制造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并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为解决中职院校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智能制造为目标,提出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整体方案架构、物理框架和信息框架,依托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了智能制造实训体系,模拟了企业实际生产的实训项目流程和内容。实训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和素养搭建了平台,为推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案例和参考。具体目标:

(一)建设集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服务智能制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

(二) 以企业生产任务或项目为支撑,融合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岗位技术需求,构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和管理体系;

(三)探索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与有关部门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推动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

(五)探索职业教师在新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专业技能转型与提升的方法。

二、智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构建主要由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等为主体的集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服务智能制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

(二)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流程和内容设计。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设计实训项目,构建由智能制造认知训练、系统模拟仿真训练、设备及生产线调试、技能竞赛训练以及产品定制生产等主要实训内容的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和管理体系;

(三)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发实训教学视频微课程,有效地将虚拟仿真、现场视频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智能车间;

(五)探索新形势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任务和项目的技术需求,融入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专业课程和实训体系,通过多岗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指导和孵化服务。

三、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企业任务和项目的技术需求,融入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专业课程和实训体系,通过多岗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指导和孵化服务。

(二)师资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成果

结合相关专业建设升级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基础设施、设备等资源,由企业投入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技术团队进行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设备根据行业发展得到拓展,同时在课题建设过程中使师资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成果。

(三)解决中职院校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服务智能制造的专业综合实训体系可以从设计阶段就不断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方法,减少浪费和污染,使资源利用率和材料回收率达到最高。整合市场客户需求形成实训项目库,并紧跟市场需求 及产业发展不断更新和迭代进化学生实训项目库,解决中职院校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低、实训项目可持续性差、产品无法回收再利用等问题。

(四)协调产业与专业需求,重构社会效益显著的专业集群

以智能制造产业链条为主线,打破固有的专业壁垒,调整专业布局,凝聚制造领域相近的交叉型专业,构建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效益显著的专业集群。

(五)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实现制造资源的共享。校企双方签订服务和合作协议,减少相同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和场地资源的投人,进行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实训体系共同完善,实训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训体系建设等教学和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