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实现

2020-12-08 01:11王粤翔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时代生活

王粤翔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前那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成为过去式。用“美好生活”替换了“物质文化”,用“发展”替换了“社会生产”,用“不平衡不充分”替换了“落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给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带来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任务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对于人民期盼走向更美好生活的重视。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价值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这两对矛盾关系所决定的。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在种种原因的限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落后低下的状态。进入新中国,社会生产力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实施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发展趋势更加显著。纵观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成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简而言之,通过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显著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某些方面的社会生产能力甚至可以媲美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性变革也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式,这种表述不能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四十个年头,这项政策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人民的温饱问题不再能够限制我国发展的脚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指日可待。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方方面面的改善更加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全面提高美好生活的质量与水平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最大的绊脚石,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他绊脚石的存在。例如:我国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不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实体经济有待发展;民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很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帮助部分人民脱离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等等。发展的不平衡指的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着“瘸腿”的现象,就好比短了一块的木桶会制约水位的增长。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不足的问题,我国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重要。发展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此问题给予长期的足够的重视。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内涵

美好生活需要从本质来说就是人们的一种需要,需要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3]人的需要是由内容和对象两部分组成的,需要的对象既可以具体也能够抽象。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生活需要,它以美好作为生活前置的修饰词。从微观层面来看,是个体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个体需要上升到一定程度由社会成员共同提出,依托社会整体和政治力量进行调控的一种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主要的需求,由低至高依次排列。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的发展主要是满足人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当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了最主要的目标。经过了长时期的不懈努力,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相对满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转变同时也体现了需要的层次性和上升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并没有随着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只不过在新时代的中国,美好生活需要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优势需要。

中国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阶段里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人们在上一个历史阶段提出的需要更加高级。对于处在新时代的人们而言,美好生活不完全等同于富足的物质生活,人民不仅仅对财富有所要求,还要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并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提出更好的期盼。例如:每个公民都能实行自己被法律赋予的权利;能够被繁荣的文化熏陶;能够自由而有尊严的活着;能够在稳定有秩序的社会里驻足;能够不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等。总而言之,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是更加高级的一种生活形态,是在量的基础上对好的质量生活和美的品质生活的一种追求。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实现

进入新时代,更好的物质生活只是人民追求的一方面,精神生活的富足是追求的另一方面。如今,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同样被重视。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展示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永不停止的步伐,也体现了人民对未来社会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信心。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有赖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和把握。

第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夯实物质经济基础。充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首要前提,因此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当前,要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的建设上,因为实体经济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充裕的物质基础有赖于实体经济的提升,在物质基础充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我国,人民才是“美好生活”的主体,党提出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而服务,这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能动摇的宗旨。提高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为人民量身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民主法治生活环境,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创造和谐社会环境。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社会治理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并且新旧问题交杂。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扶智为根本,争取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美好生活的建设当中。社会建设是人民评判和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和标准,而实现美好生活的首要前提和环境基础是和谐安定的人文环境。更好的社会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人民希望生活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家园里,希望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改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意识。

第五,“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理念、奉献主义精神是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将其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人民对精神文化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能够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和人民需求更好的把握。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全面提升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既不会从天而降也等待不来,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要靠奋斗和创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大人民群众要坚定地朝着更加美好生活的方向努力。中国共产党应当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

猜你喜欢
生产力时代生活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