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思想内涵初探

2020-12-08 01:11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黑格尔本质逻辑

谢 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众所周知,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创了近代理性哲学的先河,哲学就从本体论哲学转向了主体的认识论哲学,从追溯哲学的发展史来看,我们认为古希腊哲学将自然看作是“非人格化的本原”,认为外在于人们之外,不受人们所控制的绝对化的本原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需要通过我们的经验观察和理性推理才能够对“本原”加以认知,而随着人们经验积累和理性推理的加强,对于所谓“上帝”“本原”与经验观察的事实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却又难以解释,人们的“内心世界”不免与所谓的“神圣世界”开始出现分离;而随着路德宗教改革所强调的“因信称义”使人们将信仰私人化,有限的我们自己也是值得信仰所依附的,我们每个人都被自我意识所充塞,正如黑格尔所说:“人获得了自信,信任自己的那种作为思维的思维,信任自己的感觉,信任自身以外的感性自然和自身以内的感性本性。”这就是路德所谓的“因信称义”,不仅挽救了教会也发现了个人。古代哲学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发现了自我意识。

近代哲学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从主体出发,从“我思”这个实体出发,解决“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内的存在”的对立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思维何以去把握那些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呢?康德从“人的先验理性”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人的理性具有正确认识万事万物的可靠性,为此,他从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三个命题何以成为可能来加以证明;而黑格尔则是从存在论角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首先要考察的是精神,是在具体世界这一专有领域中活动的精神,同时也是具体的认识方法。”具体世界的进程中自在地潜含着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与人类的思维领域——我们的认识方法,我们的逻辑思维处于相同逻辑系统的、注定被人的逻辑所反映的东西,“它的特征可描述为主张心灵与实在共有同一个范畴结构”这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在先”。亦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近代以来的哲学就是要把人的思维放在现实世界的进程的层面来考察,而对这一进程的考察过程,或者说现实世界显示给我们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真理的过程,也才是真理。

在这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从总体上将“意识界的存在”和“意识外的存在”、“人的思维”和“现实世界”创新性的融合统一起来。而《精神现象学》序言,是黑格尔哲学发展的一大标志。它不仅矫正了“直观主义采用感觉认识哲学”的方法,同时探索了如何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的体系”。

二、科学的体系

黑格尔在序言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中说道:“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像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在这里,黑格尔所说的不合时宜、不合目的是指写出自身写作的目的和动机和与他人的著作相对比并不是哲学著作的本身目的,甚至于说是脱离了目的本身的,哲学著作本身的目的不是“对智慧、知识的爱”,不是为了获取知性的知识,因为“爱知识”本是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一种对对象的认识;而哲学的目的是获取对自身的认识,不是“对知识的爱”,而是“知识本身对自己的爱”。哲学的目的及性质本身是不需要通过外物的对比和他物的陈述来体现的,至少这在黑格尔看来是“多余且不合时宜的”,而哲学要证明自己的目的及性质本身应当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在自身发展前进的矛盾运动中,通过环节对环节的否定,达到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归纳自己的辩证否定。而正如马克思所言,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哲学只有将自身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待,才能发展自身;而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哲学通过不断“扬弃”自身,否定自身,才能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向真理迈进,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由此,通过辩证否定,哲学成为科学的真理。

紧接着,黑格尔对普遍和特殊进行了讨论:“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在这里,哲学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误会”,认为普遍性的东西已经完全的包含特殊,因此,忽略了从特殊到普遍有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和实现过程。因此,黑格尔主张,哲学应当有历史感,因为在目的和最终结果里对象的本质并未完全得到表达,为达到对事物本质完全的认识,我们应该历史的看待事物,也就是用“哲学的历史眼光”,那么这个哲学的看待历史的方式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用逻辑的方式看待历史,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将世界把握在“概念”和“范畴”之中,通过概念和范畴的逻辑运动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的眼光是逻辑的眼光,哲学看待历史的方式也就是用逻辑看待历史。黑格尔说:“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设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由此可见,逻辑的方式有两条原则:1.终点即是目的2.终点规定起点。对象即是自身,事物都是自身的对象,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就必须把自己变成思维中的对象来客观认识,不将自身“对象化”“思维化”是无法认识自身的,也无法达到所谓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自身即对象;而对于对象的认识,只有将对象变为我“思维中的对象”,将对象“主体化”“自身化”,才能达到对对象的认识,也就是对象即自身。终点即起点。起点只有到达终点才能叫起点,起点是由终点规定的,所以它也必将回到终点,由此形成了逻辑的圆圈。在逻辑之中,历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由主题决定的;历史的顺序也就是逻辑的顺序是由普遍性决定的,普遍性并不等于外在的共性,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普遍性,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离开了特殊性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是无法认识的。我们可以通过特殊性认识普遍性,由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总而言之,用逻辑的眼光看待历史,就是将历史把握在思维的逻辑之中,将现在作为历史的目的,以人为主体看待历史。

黑格尔批判了解剖学采用的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来叙述内容,这样的方式本身并不能够把握真理,真理的把握只能通过真理的自我陈述,真理自我将自我对象化,用真理的内在规定判断它“是”还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去探究真理是什么的外在规定,那样只会使我们脱离真理本身,例如亚里士多德对于真理作出了十种范畴的把握,而真理的问题最终跑向范畴的问题,而脱离了真理本身。我们探究的不是真理是什么,而是真理如何是,它如何辩证否定自身成为“真知”。黑格尔用花蕾成为花朵的过程是种否定来举例,花朵是对花蕾的否定,然而它们都是有机体的环节,有机体的前进发展不过是由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流动,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否定自己,达到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终点)在这个否定的过程中,变化的只是花朵的偶性,不变的是它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思维中把握到的实体。因此,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否定世界的过程,直到将世界化为“意识中的世界”,成为真正“不变的世界”。

黑格尔同时指出,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目的本身是僵死的共相,而结果不过是一具死尸,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事物连同其过程,事物的过程与结果紧密相连,事物总在实现的过程中穷尽自身,否定自身,发展自身,而不是在它的目的和结果中。

差别是事情的界限,而界限就是事情终止的地方。而这里的差别并不指外在的差异,而是指同一本质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对立和差异,例如种子与树,花蕾与花朵。事物在其自身某一环节流动到下一环节,自我否定,就是达成质变,成为“新”事物的过程。而界限就是事情的终止则是指,界限是某种尺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事物发展到它的界限,这个时候事物既是又不是自身,它正处在向自己的对立方流动的过程中,而当这种界限一旦终止,界限一旦被跨越,事物就跨越自己成为了对方。

知识必然是科学,这种内在的必然性出于知识的本性。我认为,黑格尔所指是人的认识必然要经历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段,感性认识对于自身的自我否定,达到关于共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将想法变成概念,也就掌握了各种规律,使得感性自身成为了知性;而知性自身通过否定自身,将自己推到知性的边缘,发现规律的二律背反,将自身推向理性。这种内在的必然性是知性自身的,是本质的,而外在的必然性只是内在必然性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相对偶然的,而内在的必然性才是绝对的,必然性也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三、当代的文化

第二小节的讨论围绕当代的文化,黑格尔首先声称“我认为真理的要素只存在要素之中”,概念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念的综合,对事物进行具体的规定,将世界把握在概念之中,在概念中判断自己、否定自己、扬弃自己,进入到更高的层次。而在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直观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感性直观,直观到的东西是最真实的。例如存在主义的胡塞尔就认为事物的本质是能够直观到的(例如公理)。

而黑格尔依然坚持绝对应该用概念去把握真理,而不是感受和直观。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也就是这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真理对绝对的爱,也就是绝对对绝对自身的爱,绝对自身从感性—知性—理性,绝对将世界把握在概念之中,通过思维的运动,概念的运动,思维和概念运动的过程,也是其认识自身的过程,也是产生结果的过程。实体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只能是偶性,实体即绝对。

关于自觉的精神,黑格尔指出,就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予以考察,它已经实现了“三个超出”:一是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过的实体性生活,这是说自觉的精神再也不是传统哲学探究形而上的本原的学科,它实质上已经脱离了那种绝对中心的存在(不需借助外物,通过自身而存在)的生活;二是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这是指思维和存在必然有同一性,也就是说,人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必然认识世界,且事物的本质和它的表象是一致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认为人的感觉是可靠的,事物的本质和表象是一致的;三是超出了无实质的自身反映,所谓无实质的自身反映,是指近代理性哲学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例如,康德则认为人类只能认识表象,而不能认识本质,人的理性只能接触表象而不能接触本质,要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理性,在道德和伦理的层面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休谟则是站在怀疑论的立场批判了规律不过是一种联想,科学不过是一种假说,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则直接指出了真理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人的理性能够认识的问题。而自觉的精神超出了这种无实质的自身反映,也就是说它不追求自己到底是什么,而是通过哲学把存在已经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换句话说,黑格尔试图用逻辑减小“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达到“意识外的世界”和“意识中的世界”的统一。

猜你喜欢
黑格尔本质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童年的本质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