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张伯礼:术以辅仁皆为民,贤以弘德成楷模

2020-12-08 06:46王瑞红
青春期健康 2020年22期
关键词:张伯礼方舱中医药

文/王瑞红

张伯礼,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了我国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全身心投入、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因此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肝胆相照,抗疫“中国药方”成绩非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湖北武汉暴发。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危害之际,作为中医药领域里的权威和专家,张伯礼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建起第一个中医方舱医院。对此,张伯礼回忆道,刚到武汉时,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在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中的严重。深入了解疫情后,他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切接触和确诊4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他和专家组达成共识,采用“中药漫灌”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

终于,经过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4类人中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与此同时,张伯礼认为:“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尽快拿出治疗方案。”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继而更好地指导治疗。于是,他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2月12日,张伯礼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身着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象,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甚至因连日劳累、饮食和作息不规律,导致胆囊炎发作。在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劝说张伯礼回天津休养,他回绝得很干脆:“仗刚开始打,关键时刻怎么能撤离前线呢?”手术结束的当天,张伯礼就在病床上架起了小桌办公,“我要指挥战斗,虽然不能到现场去,在这里也一样能发挥作用。”住院期间,张伯礼还拟诗一首,以表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张伯礼(右)在武汉普安山康复驿站问诊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564名,治愈出院392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看到这样好的治疗效果,张伯礼说:“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张伯礼的积极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在武汉夜以继日的抗疫期间,曾有很多人问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张伯礼总是这样说:“不!如果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他认为,党和国家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而且,张伯礼还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多个国家。“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2020年人类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快战胜疫情。分享中国的经验,我们从不保守。”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过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

4月16日,张伯礼离开他苦战82天的武汉,临别之际表示:“跟武汉会常来常往。”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他回忆起抗疫历程,一度哽咽落泪。7月23日至24日,张伯礼重返武汉,在短短2天时间内跑了3家医院,重点关注康复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查看第一手资料来对它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因此武汉真是有种‘第二故乡’的感觉。”

张伯礼接受媒体访问

在重返武汉研究考察纯中医中药方法救治病人的效果时,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武汉抗疫中的表现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回到天津后,他接连进行了近50场海外视频连线,并跟国外一些大学开展了联合科研。针对今冬明春有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他正在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再培训,对中医治疗方案进行再优化。

医者仁心,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首位

张伯礼与家人拥抱

其实,张伯礼的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精神是从一家乡村卫生院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末,医学院校毕业的张伯礼来到渤海一家乡村卫生院工作。在那里,他看到老中医用普通的中草药配方治疗病痛,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让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虚心向老中医学习。70年代初,张伯礼又在中医班脱产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上午上课,下午跟师门诊,晚上集体讨论,从此真正走进中医药的殿堂。

1978年,在中医药领域刻苦钻研多年的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的首届研究生,而在卫生院的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那段青春岁月里,他整天脚踏自行车、背着大诊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是精神饱满地奔走在田间小路、海上渔船、建筑工地上认真治疗每一位患者,也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患者培养了我们,无论多么辛苦,靠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为他们解除病痛,我很有成就感。用最少的钱把病人治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张伯礼坦言。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张伯礼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也同时身兼数职: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全国名中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然而,他的初心从未更改,依然坚持不断推行中医药现代化,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夯实中医药发展之基。为此,他在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近20年间,提出了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他还捐出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药贡献奖、岐黄贡献奖、树兰医学奖及各种科技进步奖的奖金400余万元,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基金,奖励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在教学上,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的从医理念:“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是张伯礼对一流医生的期许,也是对学生们最大的期待。张伯礼说:“我刚学医时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现在经验丰富些了,就应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为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学习、担当、奉献,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第一位。”

在多年的调查研究和从医经历中,张伯礼深刻地感受到老百姓看病难、中国基层医生现状不容乐观等问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薪酬待遇,他认为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他还十分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十几年前就积极倡导和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基层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为发展壮大中药产业,他积极推动设立《中医药法》,为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例如,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生”?这成为他积极研究的攻关课题。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的中医药赋予现代科技内涵。

赤诚大爱,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多年来,在中医药研究、教育和临床治疗上,张伯礼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他用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

工作中的张伯礼

张伯礼与医护人员合影

8月11日,当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传来后,有媒体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采访中,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他谦逊地表示,自己获得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整个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人员都在全力支援,其实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还充满感激地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荣誉,也是给中医界的无上荣誉。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一个代表。”

张伯礼还告诉记者,他刚刚填了一首词,用以表达自己此刻真实的想法。他这首《清平乐·人民才英雄》的词是这样写的:“白甲十万,抗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在电话里念完这首表达自己难以抑制的心情的词后,张伯礼说:“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团队很多关怀和帮助!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猜你喜欢
张伯礼方舱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冰城“方舱”开建!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老英雄张伯礼
中医药名人档案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