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创新的货币形式存在哪些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又能做什么?
近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试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消息,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将先行在深圳、成都、苏州、河北雄安新区及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后续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7年末,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中钞公司、上海票据交易所等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经过3年多的研发,目前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已经进入内部封闭试点测试阶段。那么,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创新的货币形式存在哪些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又能做什么?
数字货币的演进
数字货币是货币体系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属于货币4.0阶段。目前,关于数字货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定义来看,狭义的数字货币主要指纯数字化、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而广义的数字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泛指一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货币,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
根据发行者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其中,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的法定货币,它本身不是物理实体,也不以物理实体为载体,而是用于网络投资、交易和储存、代表一定量价值的数字化信息,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发的数字货币(DCEP);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亦称虚拟货币,是由开发者发行和控制、不受政府监管、在一个虚拟社区的成员间流通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Bitcoin)等。
货币是人类发明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重要发明,在经历了物物交换、金银本位制之后,信用货币成为货币史上的重要跨越。如果说纸币实现了信用货币从具体物品到抽象符号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建立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实现了信用货币由纸质形态向无纸化方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数字货币并没有改变货币背后的信用背书,而是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至此,货币完成了商品货币——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信用货币——数字货币的演进,因此货币存在形式的演进意味着货币体系运行成本更低、更安全、更高效,数字货币是货币体系从商品货币向信用货币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
数字人民币有风险吗
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非现金货币存在于市场,属于电子货币的一种,但是与商业的虚拟货币和移动支付又不相同,数字人民币属于政策性货币,以央行做信用保障,其风险要小很多。
不过,数字人民币也有可能面临如下几点风险:
1.沖击现行金融体系的利益格局,数字人民币发行可能会在短期内对于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等造成一定冲击,比如微信、支付宝等;
2.增加了货币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3.扩大了金融监管边界,提高了金融监管难度;
4.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技术风险,比如钱包的安全性等。
这些风险中,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最关心的是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安全性。针对盗用等行为,对于实名钱包,数字人民币提供了挂失功能。但是为了减少这个风险导致的损失,保险可以发挥风险补偿作用。
数字人民币也需要保险
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电子钱包(电子账户)等先后研发了不同的保险。
比如现金保险是一种特种财产保险,以家庭、商店、餐厅、会计部门、酒吧、娱乐场等存放及运送的现钞、金银钱币、信用卡、支票等各种支付手段为承保标的的保险。现金保险一般为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的附加险,保额一般不高,主要是应对小额流动现金被盗风险。
银行卡保险,是一种主要保障银行卡因被盗刷、被盗用、被转账、被复制、被盗取而造成的财产损失保险。
账户保险,是银行卡保险的扩展,主要保障个人名下所有借记卡、信用卡、网银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等的资金安全,如果发生了盗用、盗刷等情况,保险公司按照约定赔偿。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为了避免试点期间的风险,数字人民币也需要保险,主要保障数字人民币钱包被盗刷、被盗用、被转账、被复制、被盗取而造成的损失。